当承载着中国五千年文化的丝绸遇上全球瞩目的奥运,将会产生怎样的激情碰撞?日前,在杭州举行的一场题为“科技奥运与中国丝绸”的论坛,吸引了众多丝绸人的目光。记者了解到,奥运经济为杭州丝绸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机遇,许多丝绸企业纷纷抢登“奥运快车”,欲借道奥运打造国际品牌。
3家企业争得特许经营权
几年前,当北京申奥成功的那一刻,杭州一些丝绸企业的老总,在享受着和别人一样喜悦的同时,还产生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想法:把杭州的丝绸带到这次在家门口举行的奥运会上去。
有了这个想法后,杭州的丝绸企业就开始研究,怎样将丝绸礼品与奥运经济接轨。这个想法在今年终于成了现实——万事利和达利、凯喜雅这三家杭州丝绸企业,获得了2008北京奥运会的特许商品经营权,为奥运会的特约零售商设计、生产特许商品,如提供具有奥运纪念价值的丝巾、领带等丝绸产品和带有奥运会吉祥物的产品。
“争得这个经营权很不容易,当时我们面对的,是全国四五十家竞争对手。”万事利老总李建华回忆说。
其实,竞争的激烈一点都不难理解。对于整个奥运经济来说,丝绸礼品只是其中一块小蛋糕而已,但是这块蛋糕已经足以让所有丝绸企业垂涎三尺。“到2008奥运会开幕时,奥组委将会按计划在全国开出15000多家奥运礼品专卖店。我的丝绸领带即使在一家专卖店里只卖10条,也能卖出15万条;即使每条只赚10块钱……”李建华给记者算的这笔账,让记者也激动起来。如果推出10个丝绸品种呢?如果每家店卖出100件呢?……商机潜力之大,令人满怀期望。
获得北京奥运会丝绸礼品特许经营权的,全国只有4家企业,杭州就占了3家。这些一直承载着杭州丝绸光荣与骄傲的企业,如今又增添了一个梦想。
按照奥运会特许经营的有关规则,获得了特许商品经营权的企业,并不一定就可以把自己的礼品摆上专卖店。对企业设计生产的礼品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必须经过奥组委的把关。因此,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获得特许经营权的3家丝绸企业之间还将进行激烈的竞争。
“我们聘请了50多个设计团队,目前已经设计出300多种丝绸礼品。”李建华告诉记者,从设计到生产都将投入一笔巨额费用,这是存在风险的,如果这些设计成果都不能被奥组委采用,那么所有的付出都将付之东流。
无疑,这对企业是一次考验。在特许商品经营权面前,有许多企业虎视眈眈,也有许多企业望而却步。获得特许经营权后,可以赚得盆满钵满,同样也可能倾家荡产。
对于杭州丝绸来说,这都是一次借助奥运经济“东风”进行国际推广的重要机遇。
事实上,奥运会是中国在世界面前做的一次广告,对于杭州丝绸来说,无疑也是一次进行品牌国际推广的良机。在“科技奥运与中国丝绸”论坛上,许多专家认为,中国的丝绸具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国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其他产品所不具备的文化优势。如今,在丝绸的产品设计中融入现代奥运文化的气息,使古老的丝绸在现代的奥林匹克精神指引下熠熠生辉。借助奥运会的平台,杭州丝绸不仅可以扩大产品销量,其国际知名度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新闻链接——
北京奥运特许经营商的评选标准主要有:企业资质、产品设计能力、营销能力(包括对市场的了解、敏感度及预测能力,定价能力,铺设营销网络的能力,是否拥有自有品牌以及同类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等)、生产能力(包括生产条件、生产规范和质量控制能力、劳动用工状况等)、试运行阶段特许经营方案(包含产品开发计划及设计方案、销售推广计划、预计销售额和支付安排等)以及环保状况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