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夕阳的思维。”作为泉州的第一大支柱产业,纺织服装无疑是泉州市稳住大盘、固本培源的关键所在。福建省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海天轻纺集团董事长王启明认为,尽管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但巨大的国内市场是纺织服装业发展的永恒动力,他相信通过政企合力,在传统产业注入创意设计,泉州纺织业将继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突围:要靠政企合力
王启明表示,目前确实有部分企业经营困难,但从根本上说,要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还是要靠企业努力转型,主动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的技术含量来实现。他说:“面对压力,纺织企业必须先渡过难关、稳住大盘,才谈得上今后的发展提升。当然,单靠企业单打独斗显然太过单薄,需要政企合力才能突破重围。”
今年以来,在全球经济“阴云”笼罩下,外贸出口遭遇巨大压力,作为传统出口大户的纺织行业首当其冲。一位业内人士介绍,今年10月份在广州结束的秋交会上,规模虽为历史之最,但在琶洲会展中心第三期展出的纺织服装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垂青。他说:“现在的广交会,跟以往完全不同的是,难得看到一个美国客商,更别说现场下订单了。”
王启明认为,今年初的银根紧缩、人民币升值、成本上涨等不利因素,全部集中在同一时段出现,这让原本利润就不高的纺织服装业备感艰辛。在业内,这一困境被称为“三率两价”的叠加效应(即利率、出口退税率、汇率以及能源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价格)。“这也许是纺企三十年来最困难的时候。”
出路:寻求区域合作
在王启明看来,金融危机显然会影响到行业的增长,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也让纺企增强了风险意识。他分析,泉州纺织服装业界已出现“泉州品牌+温州制造”、“泉州品牌+广东加工”的区域合作趋势。“泉州企业擅长打造品牌,温州企业精于制作,广东企业长于专业加工,三者完全优势互补。”他说,“泉州企业也可承接温州西服、衬衫等品牌服装的加工生产,以利于泉州服装生产向多类别发展。”
在产业布局调整方面,泉州可借鉴广东将粤东南加工制造业向粤西北山区转移,而使粤西北劳动力向粤东南转移的做法,实行本市区域内产业布局调整。分别在中心市区设立商务区以发展总部经济,在中心市区和沿海次中心城市建设高科技产业园和创意产业园区,以强化纺织服装等行业的研发创意能力;在山区各县和南安北部建设一批中小企业生产基地,以承接沿海加工制造业的梯度转移,并缓解沿海的工业用地紧张。
政府可引导企业努力提高科技和品牌贡献率、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此过程中,大幅提高先进装备的比重、研发投入的强度、产业队伍(企业员工)素质;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境内外商标注册、建立产业品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企业可以通过兼并、联营、合作、重组、改制等方式,培育优势企业和龙头企业,对科技创新型、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在用地、融资、财税、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打造一批纺织服装行业的“航母”,以争夺驰骋于国际市场竞争风浪的“制海权”;引导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协作配套、聚集发展、深化行业内部和行业之间的分工合作,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和强势企业群体,增强行业和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开拓中东、日韩、拉美、非洲、澳洲等有潜力的新兴市场,分散市场风险,这些都将是泉州纺织服装可持续发展的不错方法。
未来:发展创意产业
“泉州应该加快发展创意产业,这对于泉州市包括纺织服装业在内的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王启明认为,一方面是需要把有创意的人积聚在一起,形成一个“队伍”,创意产业首先需要很多人集中,所以园区化模式比较可行。另一方面,泉州的很多传统文化是非常有特色的,还有待从中挖掘出创意,有所发现,并将传统元素与时尚品位结合起来,形成新的创意。
当前国内创意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规模一般较小,单个企业在吸引人才、筹集资金和开拓市场等方面都受到限制,难以获得“知识溢出”、“创意产业化”和“创意市场化”的环境条件。而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建设园区、整合资源、分工协作、聚集辐射,形成创意—设计—制造—展示—营销的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乃是加快发展创意经济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关部门在这节点上,招集众多企业一起研究共度危机,体现了政府对泉州民营经济的重视,这也将鼓舞纺织这一泉州传统行业坚定信心,保稳增产。
王启明建议:“政府在融资、税费、用工成本、政府信息引导等方面给予企业更多帮助和指导。例如,协调金融机构开发适应本地中小企业信贷特点的金融新产品。建立政府、企业、员工三方协调机制,妥善解决用工成本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