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专家:
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历经 3天,已经圆满完成所有的议程,现在就要胜利闭幕了。这次会议大家都认为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准备充分,安排紧凑,内容丰富,讨论热烈,富有成效,是我们蚕业发展史上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为落实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开了个好头,为提高大家的认识,增强信心和决心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我就会议讲几点意见:
一、会议成果
1.会议准备充分。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贯彻落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会议的精神,确实非常重要。在北京会议结束后,我压力很大,感觉责任重大,也在思考筹划怎样把这个会开好。为了开好这次会,我们1月21日,召集了部分功能研究室主任和体系办公室的同志在重庆召开了一次筹备会,对会议时间、文件作了准备安排,确定会议时间是2月16~18日,在镇江召开。为把这次会议开好,中蚕所几乎动员了全所的力量,积极组织会议、起草文件,很好地在生活和后勤方面保证了会议的正常进行。3天来,大家精神状态良好,会议进行顺利,这些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和江苏科技大学的支持有重要关系,在此,再次对中蚕所和学校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感谢。
2.提高了认识。
会议加深了大家对产业技术体系的认识,帮助我们对自身在产业技术体系的定位有了较好的理解。我一直认为,体系建设的核心是达到认识统一,认识的最大问题是能否准确定位,这也是我们会议的目的。为了大家能够加深对体系的认识,我们非常诚心地邀请了体系框架的设计、推进者刘艳副司长做了专题报告。从我的感受来看,刘司长的报告是目前我所听过的、关于产业技术体系的最完整的报告,对于我们理解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背景、认识和指导以后工作有重要的作用。部分同志因客观原因未能听到这个报告,我深表歉意。另外,我们邀请 973首席科学家夏庆友教授为大家做报告,展示当前基础研究工作中的成就,是为产业技术体系的创新提供认识基础,是为了加强大家对这些方向性研究内容的了解,有助于产业的发展,对以后工作的开展有很好的作用。
3.整合了各级资源,开拓了产业发展的思路。
会议集中了产业一线的精英,是近年来的首次。通过本次会议,推动了优势资源的整合,开拓了产业发展的思路,找准了问题,促进了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必将为今后产业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4.会议聚集了诸多的专家,团结合作,体现了岗位人员的使命感、责任感。
目前,我国的蚕业科学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在国家大的研究框架,如863、973计划中,植物以水稻、动物以家蚕为代表。表明我们在基础研究的地位突出,在产业应用领域处于结构调整后的关键时期,在此时推出技术体系建设工作,能够在新的条件和技术基础上,重组科技力量,来研究产业的资源重组问题,对产业的发展很重要,是非常宝贵的东西。我们相信,本次会议后必将对产业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推动。
二、讨论中所提的一些共性问题
1.基础性工作如何开展。
岗位科学家担心在开展区域性的基础工作时得不到综合试验站和下面单位的响应。我认为,基础性工作是体系建设的根基。基础性工作是指关于产业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大家应该有共同的认识,完成基础性工作,是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共同工作,是个基础。但是,基础性工作不宜太多,特别是综合试验站的基础性工作不能太多;岗位科学家能自己做的,可以自己来开展。基础性工作是体系建设的要求,希望大家列为主要工作。基础性工作成果必然是共享的,希望大家都能知道它的重要性。此外,基础性工作的可操作性也要考虑。如果有需要协调的,由体系办公室参与协调。
2.岗位科学家与综合试验站的对接与关系问题。
双方的任务职责在工作细则和农业部、财政部的通知文件中有明确的规定,希望大家能够按照执行。依靠科学家来支撑,岗位人员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从产业发展出发,根据产业和综合试验站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做好服务。蚕桑产业在区域间的差异客观存在,各个综合试验站的工作很难有具体的统一的规定。涉及到具体问题,要从实际出发,具体研究,但关键是要有责任感和主动性。岗位科学家和综合试验站彼此间的关系很明白,是在一个体系内,前者是研究关键问题并要解决它,后者是要运用这些技术去发展产业。另一方面,如果不是属于体系内的问题和任务书中所规定的问题,另当别论;我本人无权将其他项目和任务要各位作。有效对接是岗位科学家与综合试验站的联系制度。每个科学家都要与综合试验站联系,否则会影响工作的开展。能否让其制度化,已有方案,但需在运行中形成。自己联络不畅通的,可以与体系办公室联系协调解决。
3.关于千亩蚕桑基地建设的指标设置问题。
我认为,体系是以产品为单位,产业为主线,产业发展主要体现在基地,体系也主要是通过基地的示范和建设来体现成果。我们不是要大家有很多篇论文,我们要把基地建设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作为基地而言,都是不同生态类型的主产区,基本覆盖了总产量90%以上的地区,已经很有代表性。根据当前的的发展情况或发展趋势,各地要结合实际确定具体面积。只要大家充分发挥责任感、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基地建设作为大家工作成效的标志肯定不会成为问题。具体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能否形成千亩不很重要。要充分认识基地建设的重要性,是衡量体系成果的重要方面,显示度很大。基地建设的核心就是要体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稳定发展,同时一批优秀的科学家能够成长起来。关于考核指标的问题,我们主张,作为蚕桑这样的一种经济作物,重在产业的发展,核心是质的提升,是产业发展的质量。
4.讨论中出现的其他问题。
①关于培训经费由谁出的事情,培训任务重是体系的特点。至于经费的来源等,在经费预算中已经有。实际上新的技术和成果是靠培训来推广的,好的技术、好的品种等,关键是要有够解决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相信大家都会努力出钱的。这个问题,大家要更新观念,就不会成为问题。如果确实存在培训经费方面的问题,我支持在体系内调整任务解决。大家都要从积极的方面来考虑建设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②大家关心团队建设,很重要。作为产业技术体系,作为国家队,有自身明确的定位。在申报的过程中,每个科学家团队 3-5人,每个综合试验站3-5个基地,已经形成团队,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这个团队,担负起团队建设的任务,要强调人才培养,特别是对年轻人的培养。过去,我们的研究十分重复。现在我们组建这样按研究环节设岗位,岗位是按统一模式确定的,限定了人员数。根据农业部的规定,相同的、相近的岗位,一个单位不能有两个科学家岗位。所以需要各地方根据体系的功能需要建立团队。希望我们岗位科学家要虚心地学习,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能以科学家自居。此外,不能将科学家体系建设与各自单位的梯队建设混为一谈;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工作,能够推动各地方相应工作的调整和团队建设工作的开展。岗位新增至少现在不太可能有大的变化;而且今后的调整也许也只会是个别的。随着工作的开展,团队的调整是个正常现象。比如,岗位科学家要出国,按照细则的要求,至少在半年之前就要报告。但是,如未出现细则规定的调整,建议团队还是要保持相对的稳定。③关于产业技术体系开展示范工作中可否用体系名义挂牌的问题,与农业部有过交流,认为不反对,也不提倡。“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可用,但不得借此去赢利,也不能发得太多。
三 关于今后工作的安排
1.今后工作的几点意见。
组织落实,认识到位。首先要组织落实,尽快贯彻落实会议的精神,学习文件,提高认识,明确任务。这个过程也是我们团队建设的过程。在组织落实过程中,体系的办公室设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办公室主任李龙,一些具体的工作会经常讨论。任务落实,工作到位。按照农业部体系实施方案要求,尽管过去我们做了些工作,但我们马上要做和的第一件事就是调研,过去所形成的工作是在调研的基础之上,现在要马上开展起来,样本点相对固定,借此明确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我们自身的核心任务。这个核心任务各功能研究室、岗位科学家、综合试验站分层次会有不同,但具有联动性。各层次的5年规划、3年计划以及 2009年具体工作等任务,要不断明确起来。同时,各层次要工作到位,功能室要将这一任务分解到每一个岗位科学家;每一个科学家都要有具体的安排。我们希望各功能室关于岗位科学家的任务分解、规划能够在3月以内报给我,3月底我将于农业部签任务书;4月份,我将与各功能研究室、各综合试验站签订任务书,必须明确。如果达不到要求,会影响到体系整体工作的开展,也没法向农业部提交任务书。希望大家能够很好地完成。完善制度,管理到位。体系运行通过各项制度来做,工作细则已经规定了大致的方式;农业部的范本并不一定完全包含我们蚕桑体系的实情。各层次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完善,要有自己的制度,但不能与范本相违背。体系的特点有很大的灵活性,希望大家在执行中创新、完善制度。
2.把握重点,取得成效。
(1)要加快体系建设,规范操作,争取上半年体系建设初见成效,正常运行。(2)明白产业需求的重点。岗位人员要始终站在全国、全行业的高度开展工作,明确自身的定位,明确产业的重点。需要对区域的产业发展定位。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发展,人才成长。(3)产业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稳定,产业发展面临多方面的压力。各地的产业发展和工作重点不同,需要探索多元化、可持续的发展道路。4)今年要重点做好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开展技术指导和信息咨询等。
3.规划一批成果。
(1)基地建设取得成效。(2)争取桑树作为造林树种进入林业领域:从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