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国内服装业的生存环境实在很不好,甚至可以说是有些混乱。”陈祺文告诉本报记者。他是一家台湾服装公司的总经理。就在本月,其公司代理的唯一一个服装品牌正式决定退出中国市场。陈将原因归结为“无法继续在这样一种环境下生存和发展,不如索性退出”。
在纺织服装外销形势不畅之外,国内的服装销售也显出“旺季不旺,淡季更淡”的尴尬景象,一批中端服装品牌在生存线上下挣扎。
饮鸩止渴的促销
陈祺文告诉记者,公司运作旗下这个服装品牌已经超过6年,此前一直保持年销售2000万的业绩。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生意就越来越难做了,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境况越加糟糕。现在,不依靠打折促销几乎就很难拉动终端消费,特别在同行们都纷纷举起打折促销旗之时。
“一件100元的衣服为例,过去把年终促销都平摊进去,平均卖价在80元左右。现在60元一件都卖不到。”陈祺文告诉记者,过去,品牌打折是要等的,在一些二线城市,挂出7折之后就几乎售空。而现在,打折已经成为服装销售常态。“不打折消费者就不来光顾。”
他苦笑说,打折促销就像饮鸩止渴,短期内可以拉动消费。但同时,消费者习惯了购买打折物品后,就很少愿意再购买同品牌的正价物品了。
品牌打折之外,商场的促销也令服装企业难以承受。危机之下,为了刺激消费,各大商场“满300减150”、“满1000送1000”之类的活动层出不穷。这种大幅让利的损失,究竟是商场承担还是品牌呢?
陈祺文告诉记者,这其中的让利空间,80%都由品牌来买单。商场一直以来都处在强势的定位上,大多数品牌还是不得不听从于商场。“对于商场而言,你不参加,销售额上不去,完不成保底或者承诺的销量,商场就可以赶你出去,毕竟后面排队想进的多的是。”他无奈表示。
宁波明达针织集团董事长邱妙发也对记者表示,在纺织服装出口遇冷之后,一部分外销转内销的品牌更让市场生存空间压缩。“市场总量不变或者减少,为了抢占份额,价格战是最直接的竞争方式。”
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也印证了服装内销市场持续降温的趋势,4月份限额以上批发与零售市场服装销售额增幅仅为14.0%,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5.7个百分点,达到了近几年以来同期的一个低点。
业内人士指出,如果剔除传统双节因素影响,今年国内服装市场销售转淡的背后是零售额和平均价格增幅双双告跌,这一现象在中低端商场和批发市场表现得尤为明显。
而且,打折促销还形成一个怪圈—新品上市反而卖不动,旧款打折还能卖掉。
“造成新款的库存还比以前多,变成旧款后打折才好卖。”陈祺文告诉记者。一家服装企业从面料订单到进入商场再到最后拿到回款,平均周期在8个月以上,这对企业的资金链是个相当大的考验。库存积压之下,企业多半只能选择打折促销。
质量下滑的隐忧
对于大部分服装品牌而言,通过促销打折,销售额可能减少的不多,但利润空间已经大幅下降,这迫使多数品牌不得不从生产上降低成本。
“利润空间下降以后,很多品牌再去压上游厂家的价,现在生产企业几乎就没有利润了。”邱妙发告诉本报记者。
陈祺文也认可这一说法。如今很多服装企业、服装商家都在想尽一切办法降低成本,用其他的材料代替高科技材料或者采用品质较差的材料,降低甚至取消一些本应该有的服务内容,比如减少扣子数量、双线改单线,在一些服装加工细节上也都是能省则省,压低成本。
“品牌的利润空间没有了,企业没有资金来塑造自身的品牌,这和一个加工企业有什么区别呢?事实上,中国的很多企业现在已经沦为了为渠道成员加工产品的加工厂。”他表示,以一个韩国知名服装品牌为例,前几年进驻商场,塑造了较为高端的形象,设计感和面料都不错。但近年来,品牌质量下滑明显,商场接到的投诉率也日益上升。
“这个品牌自己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们也在延伸一些品牌。我保证,不出几年,原先这个品牌就会消失,退出市场。”陈祺文表示。
他还透露,降低成本的方法还包括缩减设计成本,不再像过去那样精细的画出图纸。这也是当下很多品牌设计趋同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品牌无力再承担过去的研发设计成本,而是看中某个款式就去打样。这样在商场的售价可以更为压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