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在“优化区域布局”章节中明确指出:继续推进和深化“东桑西移”,重点巩固提高现有200个中西部地区蚕桑生产基地的生产水平,推广规模化、标准化种桑养蚕模式;延伸中西部地区缫丝、织绸产业链,提高企业加工水平;在全国发展50家以“公司+农户”为主要形式、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的丝绸企业。
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
中国是世界丝绸生产和出口大国。目前,我国茧、丝和坯绸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85%、80%和60%以上,真丝印染绸、丝绸服装和丝针织产品的产量也位居世界前列,生丝和坯绸出口量分别占国际市场贸易量的90%和60%左右,全国80%的丝绸产品用于出口。
2006年国家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推动西部大开发及中部崛起的战略出发,依据茧丝绸行业梯度转移和种桑养蚕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转移的态势,确定实施“东桑西移工程”。计划从2006年起,用5年的时间,按照“东部优化、中部提升、西部大力发展”的原则,构建“发展特色农业直接惠农、提升工业自主竞争能力、发展品牌转变增长方式”的产业链一体化长效发展机制,积极引导中西部地区茧丝绸行业引进东部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经营理念,以东部企业为龙头,把千家万户分散经营转变为规模化、基地化、科学化经营,将中西部茧丝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十一五”期间,“东桑西移工程”要在中西部地区建设200个万亩优质蚕桑(出口)基地,发展50个大规模茧丝绸加工企业;全国扶持30个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型丝绸企业,培育20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营销网络的丝绸知名品牌。主要措施为:扶持茧丝绸贸工农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在中西部建设优质蚕茧基地,进行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投入;将基地和市场紧密结合,促进单一桑蚕基地向深加工产业升级;推动东部高附加值产品的发展,形成引领世界丝绸生产技术的能力;支持开拓国内外市场,培育丝绸名牌。
转变生产方式增强竞争实力
“东桑西移工程”突出强调和推广桑园集中连片、统一管理,以及养蚕实行小蚕公育、大棚饲养、使用方格蔟等国际先进技术,改变过去“门前屋后、田边地头”种桑,一家一户养蚕的传统方式,使种桑养蚕向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的集约式方向发展。该工程带动了规模化种桑养蚕的发展,使农村生产提高了组织化程度,改变了过去小农经济发展蚕桑的模式,桑园条件得到改善,也为推广优良新品种和新技术奠定了基础。
目前“东桑西移”项目基地已初步形成云南保山、四川珙县、广西横县、安徽霍山等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功典范。通过股份合作制、租赁经营制、技术承包制、联合经营制等多种形式,将公司、基地、农协、蚕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相连接,确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型互惠经济关系,大大提高了产业竞争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东桑西移”也加快了“东丝西移”的步伐。广西、云南、陕西不仅上了缫丝、绢纺生产线,还建成了丝绸织造厂,实现了茧丝绸深加工零的突破。湖北、四川、江西等省蚕丝被生产正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年产蚕丝被已达10万条以上。龙头企业在投资蚕桑基地,把东部的技术、管理、销售渠道和经营理念带给中西部的同时,一半以上就地发展缫丝生产,平均每个企业可吸收800~1200个农民就业,形成了“蚕农家有缫丝工、缫丝女工在农村”的新型工农关系。
今后3年的目标及主要任务
按照《规划》部署,2009~2011年推进和深化“东桑西移”工程的目标是:重点巩固发展现有中西部地区蚕桑生产基地,推广规模化、标准化栽桑养蚕模式;延伸中西部地区缫丝、织绸产业链,提高企业加工水平;在全国发展以“公司加农户”为主要形式、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的丝绸企业。
今后3年的重点任务是: 进一步优化茧丝绸区域布局,发展新型丝绸产业集群。鼓励东南沿海地区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丝绸产业和产品;推动和引导丝绸加工企业向中西部转移,鼓励中西部地区利用资源优势发展丝绸加工基地,鼓励沿海丝绸企业到中西部地区投资。继续推进和发展新型丝绸产业集群,引导丝绸产业走集约化发展道路,鼓励企业入园建设,提高丝绸产业集聚度;利用国家扶贫开发、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等各项政策,结合“东桑西移”工程,在蚕桑生产集中地区建立丝绸工业园区或生态示范园区。
加强产业链建设,延长深加工链条。通过“东桑西移”工程专项支持,在农业、工业和贸易各环节,推动茧丝绸产业不断向集群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提升,形成一批特色茧丝绸企业及生产基地。
建设茧丝绸科技链,鼓励自主创新。建设茧丝绸科技创新中心平台,进行蚕桑品种、丝绸加工等关键技术的集合创新,用高新技术放大资源优势。在蚕桑领域,继续发挥龙头企业的信息、技术、资金、管理、市场等优势,带动蚕桑基地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通过资源互动,实现传统蚕桑生产向现代蚕桑生产的转变。在工业领域,针对行业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瓶颈”,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筛选一批有价值、有市场的科技成果,做好转化工作,加快增长方式转变的进程。要逐步建立以骨干丝绸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组织体系和投入机制,加强面向全行业的标准、检测、信息等公共基础平台建设,提高科技服务水平;积极支持开展“缫丝生产水、热重复利用”的节能降耗项目;积极支持丝绸材料创新,开发“高保胶丝绸产品、床上及装饰用品、高档丝绸印染产品”等复合型、差别化、功能性新型丝绸纤维,推动丝绸产品更新换代。
深化茧丝绸组织链,形成新型发展机制。各地要不断创新经营组织形式,在“公司+基地+农户+标准化”基本形式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形成适合当地特点、类型多样的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逐渐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同时,要继续深化茧丝绸贸工农一体化改革,加强基地企业与农民的联结,推广租赁经营制、股份合作制、技术承包制、联合营销制和双向培养制等基地建设模式,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工贸紧密型联合体,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机制和相对稳定的蚕茧产销关系(包括风险补贴、补助等),把蚕农与市场对接起来,解决“蚕茧难卖”和“茧贱伤农”问题,对农民利益进行保护。
此外,还要加强信息引导、多形式搭建服务和交流平台,完善茧丝绸行业信息链,促进茧丝绸商品的国内外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