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上的饰品是用饭盒、矿泉水瓶做的,腰带是用孙女的旧裙子改的……”家住四方区都昌路6号的马竞孟老人今年已 75岁,他参加过6届青岛国际时装周,也算得上时装周的“元老”了 。5月26日,记者在马竞孟老人狭小的工作间里见到了他自制的各种民族服装,他告诉记者,本届时装周他将身着自制的服装“走秀”。而本次青岛国际时装周百姓秀之所以增加了“民族服装”系列表演,也源自马竞孟给市领导写的一封信。
写建议信被市领导采纳
“百姓秀本来就是青岛的首创,今年我们又增添了新的系列民族服装展。”青岛国际时装周百姓秀负责人郑女士,在5月25日的时装周通报会上透露,之所以增添民族服装的展示,主要是两个月以前一位 75岁的老人给市领导写了一封建议信。
5月26日,记者来到都昌路拜访了这位老人,得知记者拜访,马大爷专门到车站迎接,虽然他已经75岁,但精神矍铄,非常健谈。在去他家的路上,记者跟他谈起了那封信。“我的信主要有两点建议,一是多给百姓秀宣传一下;二是我觉得在中国办时装周应该有民族服装,那样可以彰显中华民族的特色,又可以带来欢乐的气氛。”停顿了一下,马大爷突然高兴地说,“没想到当天市领导就给我回电话了,并且采纳了我的意见。”
亲自动手缝制民族服饰
刚一进门,记者看到大约7平方米的房子里堆满了衣服箱子,这些箱子里堆放的都是他亲自缝制的表演服装,在中间的床杆上挂着两套羌族的服装,床上放着各式的民族服装帽子和装饰品,旁边还有两个台灯,这个房间就是他的“工作间”。
马大爷穿上基本缝制完的羌族服装,跳起了民族舞。“这次时装周百姓秀我一共有两组服饰,我穿的这组是专门取材于汶川地震的羌族同胞,取名为《重生》,还有一组是为迎接祖国60周年生日而制作的《祖国之花》”。
时装周提前,马大爷的设计、制作展演服饰的时间大大缩短,因此他夜以继日地赶制展演服饰,每天都几乎要忙到后半夜。“还好,平时都是小孙女帮我穿针引线,要不我也不能做这么快。”他拿起眼镜和针缝着一小块布告诉记者。
废旧材料当服装配饰
“绢花用的是矿泉水瓶底,飞机餐盒的铂纸被我用来做成彝族的银饰,还有衣服上的许多布料都是裁缝店剩下的布头”,据马大爷介绍,这两组服饰都是在原来民族服饰的基础上,又经过了他的想象加工而成的,并且服饰上面的原料,使用的都是废旧材料。
他告诉记者,六件展演服饰如果正规制作可能要2000多元,而他只用了不到500元就做好了。“其实周围的原材料很多,就看能不能动脑筋去想。”马大爷说:“看这些海螺配饰是在海边5元买的,这些漂亮的绸缎是我改的一些孩子们用过的旧衣服,帽子有的用的纸壳。”
“百姓秀不但要展示美丽,而且用废旧物品装扮的服饰我觉得更有意义。”马大爷说。
将在时装周上跳民族舞
论起来,马大爷也算时装周“元老”了,他参加青岛国际时装周百姓秀栏目已有6届,每次都因为没有民族组展演,他不得不排在欧美时尚服饰后展示民族服装。“参观大连、上海的时装周,在展示民族服饰的时候也很单一,只有旗袍”,马大爷说,他对民族服饰很有感情。
“我化妆看上去像四十多岁,跳起舞来像30多岁。”马大爷说,因为这次百姓秀参展服饰从设计、制作到最后展演都需要市民自己完成,因此他这次将再次披挂上阵,并且还要在T台上即兴表演一段少数民族舞蹈,将民族服饰的美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据了解,目前本届时装周百姓秀栏目已收到近60组参展服饰,而其中18组都是民族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