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南京国展中心红红火火开过两场外贸商品的销售专场,随后街头巷尾的外贸服饰店犹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前不久,华联商厦、太平商场被南京市外经贸局指定为外贸专营商场,两家大商场在五楼开出专场。一时间外贸服饰大战风烟四起,然而一片欣欣向荣之下,业内人士却指出,“出口转内销”是江浙一带服装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能否严于律己、规范经营成了决定其命运的关键。
挥之不去的“山寨”烙印
据了解,外贸服装是指国内服装生产厂家根据国外来料来样或国外来样、国内选料加工的同时,在完成订单后剩余的那部分产品,包括从面料、规格、花色上看不出大毛病的残次品、多余或节省下来布料私自加工的及国外退货的但无残次的“出口转内销”服装。然而一位在外贸企业供职十年之久的知情人士则不以为然,他认为,绝大多数的外贸服装都是挂羊头卖狗肉。
据介绍,出于品牌的保护,这类商品每款只有2到3件,基本不会超过5件。其他基本是仿造品。仿品和真正外贸服装间的差别,主要还是品质差别,当然假外贸服装中也有优劣之分。一种是批发市场上的打包衣,工艺粗糙,购买者就是冲着其低廉价格才愿意买的。
还有一种质量比较好的“仿货”,大都是来自广东、江浙一些专门生产仿造世界名牌的厂家,他们经验老道,对如何包装、定价、仿什么牌子了如指掌。这些货色式样新颖、做工和面料相对较好,非内行人很难看出破绽。最常见的手法是这类外贸服装生产企业做完加工之后,买回一批低档面料,按原来的样版再“克隆一批,再以低廉的价格批发给国内销售商,销售商再贴上各种假商标,“外贸服装”堂而皇之进入大市场。因此,外贸服饰给人多是“山寨品”的总体印象。
外贸品凭何登堂入室?
也正因为如此,大商场里很难见到外贸服装专卖店。一是组织货源有困难,很难形成规模效应,二是经销商户很难取得品牌授权。
据了解,全球金融风暴之下,外商订单减少,生产能力过剩,企业须转身投向国内市场,另外,一些抗风险能力较差的外企无法履行合约,多出产品自己寻找出路。这使得大批量的外贸服饰进入大商场有了可能。
记者注意到,华联商厦、太平商场两家不约而同选择了五楼作为专营店,华联商厦还特别申明这是外经贸局指定经营商场。因为生意不错,商场还临时借调了不少销售人员。在太平商场的耐克等国际大品牌,价格也的确便宜,但记者注意到,可能销售人员是临时招聘的,业务明显不熟练,对产品知之甚少,只是一味强调其是外贸服饰,价格实惠。有的知名品牌,在商场设置了专卖区,但没有出示相关授权书,销售人员只表示已在商场备过案。
商场的篱笆能扎紧吗?
会不会有外贸服饰经销商混水摸鱼?让“山寨服饰”溜进来呢?南京市太平商场负责外贸服装专场的羽特儿童经营部经理王伟荣则告诉记者,目前进入大商场的外贸服饰经销资质都是由南京市对外经贸经济合作局把关,他们审核通过才能放企业进场。
南京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副局长翟善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拉动内需缓解压力是政府出手的举措之一,其中外贸服装进商场也是重要一步。据悉,此前商品质量和商标侵权一直被他们视为“雷区”,因为这关系到能否把好的思路执行下去的关键。所以搭台前夕,所有参与进来的企业就立下了诚信军令状。他们须向毁约的外商索要商标授权书。不愿出具的,其服装必须剪牌销售。
南京市工商局消保处副处长徐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金融大风暴的特殊环境之下,扶持企业责不容辞,但企业更应该自律。打擦边球,其实是在害自己。政府搭台其实是用政府公信力扶持企业,这张牌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命运,还关系到政府的面子。总之,外贸服饰的销售要在遵守法规的前提下。例如,不管是什么服装,只要在中国境内销售,就必须注有中文标识。再如,不论从展会还是商场购买的外贸商品,一样要有质量保障和三包、退货机制。
另外提醒消费者,不论在哪里购买外贸商品,一定要保管好购物凭证。那是维权的根据。另外,如果发现“山寨商品”直接向12315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