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夏日的到来,往年曾在上海商业街上掀起另一番“热浪”的服装反季节销售今年风光不再。走在上海的南京路步行街、淮海路、四川路、徐家汇等商业街上,只见一些专卖店、服装店里漂亮、时尚的各类毛皮大衣、鸭绒服等摆到了紧靠人行道的橱窗里,和人们近距离接触,店堂POP广告高悬,吸引人们的眼球,但是行人脚步匆匆,很少有被吸引而驻足观看或迈进店里选购的。
今年消费者对服装反季节销售“冷对”的现象并非事发偶然。从服装本身来看,一件冬装的穿着寿命至少有二三年。冬装的时尚周期比夏装、秋装长,消费者不会因为一款新潮的式样而抛弃了穿着二三年后成色尚新的冬装。因此一些反季节服装尽管时尚,消费者怦然心动,但是仍旧紧攥钱袋,不肯消费。
价格仍旧偏高也是消费者“冷对”反季节销售的原因。在物业公司上班的沈小姐说:“有件新衣在去年冬季就曾经看中,但是价格在2400元而踌躇不决。现在,反季节销售了,价格仅打了8.5折,仍旧要2000多元,消受不起。”事实上,在反季节销售的服装中,一些新款的冬装价格降价是很少的,有些甚至于和当季销售时所打的折扣相同,明眼的顾客一目了然,大热天里何必来赶这个热闹呢?
今年的反季节服装销售和往年不同的是在人气日益上涨大卖场中也开设了专卖区,各种品牌、各式各样的冬装整整齐齐地挂在衣架上,琳琅满目,但是其中商品质量良莠不齐,一些看似和名牌款式相同的鸭绒服,售价百来元,但是用手一摸,那面料和名牌鸭绒服的面料完全不同,没有莱卡的弹性和柔软,至于衣中的纤维究竟是什么成分,更加难以识别。
消费者“冷”对服装反季节销售,生产厂商也对反季节销售的热情有所下降。反季节销售实际上是把冬季服装的销售提前了,预支了冬季的营业额,使得当季的消费量减少,因此看似夏季的销售总额上升,但和全年总销售量没有太多的意义,并形成了当季服装难销,反季节降价促销的怪圈,长此以往,对于生产企业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导致了厂商慎对反季节销售。
来源:中国纺织报 本网责编:Smi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