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2008年年底表示,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出口导向型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最为严重。但有些人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低、生产成本高,属于应该逐步淘汰的产业。
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跟踪研究了中国主要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表明,虽然近些年来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在下降,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在提升,但目前中国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仍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竞争上,脱离比较优势的竞争优势是难以持续的。在可以预计的15~2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将是中国最具比较优势及竞争优势的产业,仍旧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考虑到中国的劳动力供求状况,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不应是限制性发展产业,而且应是鼓励发展的产业。但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出路何在?产业升级的方向何在?
劳动密集型产业出路何在?
最近课题组对中国广东、浙江、大连等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了调研。在调研中我们明显感觉到温州的服装及制鞋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以温州永嘉县服装行业为例,从2008年10月到2009年4月每个月产值增长的速度都在16.1%以上。为什么温州的服装及制鞋业能在全球经济形势不断恶化的情况下仍旧得以保持较好的业绩呢?从我们调研中了解到情况看,以下原因或许可以解释上述疑问。
与其他行业相比,我们认为服装及制鞋业最大的不同是该行业产业组织形态已经从完全竞争的组织形态向垄断竞争的产业组织形态过渡,服装及制鞋业已经形成了行业的领头企业。如永嘉县2009年一季度,报喜鸟和红黄蓝两家企业产值占服装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的67.8%。这些行业龙头企业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在市场竞争中形成了较强的竞争力,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强。
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温州服装及制鞋业最初是靠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开始的。温州皮鞋在10年前是质量低差的代名词,中国很多城市发生过集中烧毁温州皮鞋的事件。温州服装及制鞋业通过不正当的竞争手段,通过对市场竞争秩序的破坏取得了自己初步的发展。正如我们调研中一名企业家所说:“一个人很穷时,为了钱什么都干;当时(指改革开放初期)法制也不完善,需求又旺盛,因而温州的鞋业一开始的产品质量不好也可以理解。”但当温州服装及制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行业的领头企业认识到了对市场竞争的破坏将有害自己的发展。因而行业领头企业主动参与到市场竞争秩序的维护中,主动与政府有关部门联系,打击“假冒”自己品牌的产品。
为了争取市场竞争的制高点,温州服装及制鞋业领头企业,特别是制鞋业领头企业已经开始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我们调研的奥康、红蜻蜓等企业都十分注重研发,都取得了不少专利。奥康鞋类科技研究院已申请发明专利8项、新型专利31项、外观设计24项,共计63项;红蜻蜓已申请发明专利3项、新型专利27项、外观设计21项,共计51项。
此外,温州服装及制鞋业领头企业注重人才的培训,这些企业特别注重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及引进。报喜鸟目前要求中层以上的管理者应有研究生以上学历。企业内部办了报喜鸟大学堂,内部举办了两期MBA的培训班。公司高层针对培训的效果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公司董事长说:我们举办MBA的培训班花了很多钱,值不值?
我觉得50个人参加培训,其中只要有一个人培训出来,并留在企业工作,就是我们的成功。由于这种大视野的人才培养观,使企业舍得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投入,能有足够的后备人才为企业服务。
从上面的几点分析可以看出,温州服装及制鞋业发展情况较好与这些企业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不断注重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是分不开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多数企业在快速增长中不会关注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品牌与人才;这时多数企业家不会认识到企业此时的快速发展主要应归因于有利的外部环境,而企业实际上存在较大的内部危机,当经济形势不好时,企业就会快速从繁荣到破产;但少数企业家在企业快速增长时,就认识到了企业应注重自身竞争力的提升,在繁荣时不断提升企业的能力,在危机时不仅可以渡过难关,甚至可以在危机中发现机遇,在危机相对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在危机过后迎接新一轮增长期。
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障碍是什么?
在对温州劳动密集型产业调研中我们注意到以下因素已经成为阻碍劳动密集型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1软实力的不足
2004年,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国民已经初步改变了国产产品价低质次的看法,民族企业已经具有了实施品牌战略的外部条件。但目前一些企业仍有利用部分民众“崇洋媚外”心态的动机,利用品牌名称及广告宣传误导民众。
在对温州服装及制鞋业调研中我们也感受到同样的问题。例如,我们调研的一家上市公司的主要客户都是中国人,但其宣传册中所用都是外国模特的形象。再例如,很多中国民族企业所用的品牌名称都在使用国外词汇的音译,例如巴拉巴拉童装、西服(夏蒙、华士、奥利士、乔顿、仕登)、美特斯邦威等等。正如奥康副总裁徐晓杰所说,要发达国家接受中国品牌还要一定时间。而由于目前国际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基本被发达国家控制。这些媒体将影响服装及制鞋业的流行款式,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难以出现真正的世界级的设计大师,也就难以引领潮流,中国企业难以摆脱模仿的境地。
2高水平的产业技术工人缺乏 在调研中了解到,报喜鸟长期聘请了一名意大利人作为公司的技术总监,但这名意大利人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实际是一名高级技师,但这名高级技师对公司产品质量起到了极大的提升。在调研中,其他企业家谈到最多的问题也是高级技术工人的不足。由于技术工人不足,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产业升级的速度。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从建国后有不断的产业技术工人的积累,从而使中国民营企业能直接利用国有企业已有人力资本积累。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民营企业成长后只愿意从国有企业挖人,却不愿意培养人,导至中国产业工人及工程师人力资本积累相对不足的,这目前已经成为中国产业升级的障碍。 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发展,更需要升级。可以说,中国的产业将与劳动力素质一起升级;甚至可以说没有劳动力素质的升级,中国的产业升级将仅是“镜中花,水中月”。在可以预计的时期内,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升级更多将是生产过程的工艺升级及产品升级,这一过程中技术工人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而对产业技术工人的培养,将中国技术素质较低的产业工人升级为高级技工,并不断将新增长劳动力培养为高级技工是中国产业升级的必修课。政策建议
根据我们的调研,我们认为有关部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升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1提高劳动者素质与收入是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战略选择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在现实收入分配中脑力劳动(特别是脑力劳动中的管理者)与体力劳动收入差距又过大,甚至可以说形成了新的体脑倒挂。上述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使社会不认同体力劳动者的社会地位;体力劳动者自我认同感也不强,体力劳动者普遍不安心自己工作,都在寻找机会变为脑力劳动岗位特别是管理岗位。从而使中国高级技术工人严重不足,进而影响了中国产业升级的速度。而技术工人与脑力劳动者有相应的配比,技术工人的不足也进而影响了中国产业对脑力劳动者的吸纳能力,进而影响了中国新毕业大学生的就业。 2“产业链转移”是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有效途径 纺织工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占生产成本15%以上。从国际经验来看,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纺织工业(尤其是纺织工业低端)会不断向劳动力成本低的地区转移。中国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优势在不断丧失,可以判断纺织工业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外转移的趋势不可阻挡。未来,随着孟加拉、越南、柬埔寨基础设施改进,劳动生产率的逐步提高,这些国家对纺织工业投资的吸引力将不断提高。2008年工经所对中国沿海地区包括纺织服装业的劳动密集产业进行了多次调研,从调研的情况看,目前有些企业已经着手调研在东南亚及非洲国家设立工厂,有些企业已经在东南亚设立有工厂。调研中了解到的情况是:企业向东南亚及非洲的转移才刚刚开始,如果我们不采取有效措施改变产业转移的趋势,产业转移的效应可能要2~3年后才能显示。而那时再采取措施可能会付出很高的成本。从调研的结果来看,传统的劳动密集制造业从发达地区向外转移已经不可避免,国家应采取有效措施使这些企业向国内欠发达地区而不是国外欠发达地区转移,从而使工作岗位留在中国。在调研中奥康副总裁徐晓杰表示,虽然西部有土地成本优势,但由于西部的产业链不完善,再加上中西部政府的效率较低,因而制鞋业还很难向中西部转移。2006年工业经济研究所的调查也显示,企业投资地点选择时最看重的因素就是政府效率。因而为使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能有效向中西部转移,一方面中西部地方政府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政府效率;另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有针对性地出台一些鼓励产业链整体向中西部转移的产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