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已正式公布,并在各系统行业中落实实施了一段时间。《规划》明确了轻工业调整和振兴的五项原则,六大目标,九项任务和十项政策措施。从惠及面上看,我国缝制机械行业基本上只是涉及普惠性和间接性的政策及其效应。但作为整个轻工业综合性应对措施的行动方案,《规划》对中国缝制机械行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控制产能必须优化结构
沉疴难治的产能过剩现象,是市场经济与生俱来的产物,也是困扰制造业健康发展的突出矛盾,缝制机械行业同样未能幸免。对此,中国缝制机械协会领导在八届四次理事会总结讲话中分析行业现状时指出:“一是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企业利润缩水;二是产能过剩,这是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所以调整是必然的。”如果说前者主要是企业行为,可以通过降本增利加以改善,那么后者则是一个行业性的问题。
《规划》就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明确提出切实淘汰落后产能的要求。此举建立了产能退出机制,明确了淘汰标准,量化了淘汰指标和加大了淘汰力度,并对皮革等行业设置了相应的准入门槛。鉴于轻工业多行业构成的特殊性,《规划》没有也不可能对包括缝制机械行业在内的其他行业提出类似的量化要求,这意味着缝制机械行业控制产能无法指望政府的有形之手,而只能更多地借助市场的无形之手和企业本身的自我约束。
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是重复建设。问题在于利益驱动下的重复建设不可避免时,淘汰过剩产能势必同样涉及到复杂的利益博弈。因而“关、停、并、转”以及更广泛意义上所讲的“破产”,实际上将取决于融资环境的优劣,更直白地讲就是银行和其他各类债权人的对自身利益的取舍。一般来说,这种割舍是迫不得已或在强有力的行政干预下才会被选择的,而眼下出现这种情况的几率相当低。正如协会负责人在八届四次理事会上的讲话分析的那样,“在持续一年多的调整中,淘汰落后产能的效果并不明显,资源配置的优化尚无根本改观,行业周期性和结构性的双重调整还有进一步深化的内在需要。”
鉴于行业现状,笔者认为要有效调控产能,就必须切实优化结构,要在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上有所突破。关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规划》提出,要在推动企业重组上取得进展,再形成10个年销售收入150亿元以上的大型轻工企业集团,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增加100个,东中西部轻工业协调发展,新增自主品牌100个。尽管眼下缝制机械行业尚不具有上述经济规模,但推动企业重组,优化产业结构的内在需要和紧迫性同样是不容置疑的。这两年行业内的重组“雷声不大,雨点更小”的原因已经无须多加评论。但是,企业重组的条件正在不断成熟,时间必将换来空间。随着倒逼机制的强化和思维方式的进化,2009年缝制机械企业重组实质性的进展是可以期待的。
把握光机电一体化的大趋势
《规划》在阐述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有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部分时明确提出:重点发展电控特种工业缝纫机、电控高速多头多功能刺绣机、电控裁剪整烫设备,光机电一体化缝制设备比重由10%提高到50%,生产效率提高40%。这对缝制机械行业优化产品结构,既是方向性的提示,也是量化性的要求。我们应把握机电一体化的大趋势,以产品结构的调整为切入点,全面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
优化产品结构必须放到当今世界制造业发展新特点的大背景下来思考和谋划。因为只有在正确回答“我们离先进制造业还有多远”的前提下,优化产品结构才会有正确的起点和目标。否则,只将光机电一体化狭隘地理解为“电脑+缝纫机”,甚至只是扩大电脑高平机批量的简单做法,就很可能进入又一个误区。
考察一下世界制造业发展的新特点,不难发现,信息化已经彻底改变了制造业传统的业务流程和工作方法。以微电子、光电子、计算机、多媒体、数据库、信息网络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及装备正在深刻地改造传统流程及管理,有效提升制造业的素质水平及效益。开发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的设计制造平台已成为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力求达到产品开发和生产的周期最短,成本最低,质量最佳的效果。与此相适应的技术融合和创新进程明显加快,使制造技术由传统意义上的单纯机械加工技术,转变为集机械、电子、材料、信息和管理等诸多学科技术为一体的先进制造技术。
事实上,先进的缝制单元或工作站之类的产品就是电子信息技术和传统机械加工技术结合的产物,他们或多或少已经实现了集精密机械、计算机、通信、液压气动、光电等多学科为一体,具有高效率,高精度,高自动化和高柔性的特点,是高端服装品牌不可或缺的重要装备。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应该全面理解和科学落实《规划》对缝制设备重点发展的目标与要求。优化产品结构的任务,正处于缝制机械由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演变的进程之中。从光机电的融合上来看,行业在该领域的研发和制造基础还相当薄弱,无论从缝制机械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和以信息化技术为特征的缝制设备专用电脑控制技术的研究,还是从当前电脑控制缝制设备的种类和比重等来看,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远近结合力求标本兼治
《规划》的时间定位是从2009年到2011年。三年的规划期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针对性和目的性都非常强的行动计划。应该看到,这个在特殊年份,特定条件下出台的《规划》,既不是简单的应对危机的措施,也不是面面俱到的长远规划。这就要求我们坚持远近结合,力求标本兼治。其既要立足于应对危机确保当前的稳定发展,又要从长计议下决心加快各种结构性的调整,确立长远目标,促进转型升级。
《规划》的时间跨度凸显了这个指导包括缝制机械在内的轻工业发展纲领性文件具有承前启后的特点,即如何做好“十一五”规划的收官和“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工作。行业的全面振兴,三年时间显然是不够的,但抓紧三年时间作调整,完全有可能将行业的发展推到一个全新的起点。《规划》名称中的“调整”和“振兴”的词序安排也说明了这种逻辑关系。
今年是“十一五”的倒数第二年。依据目前的运行状况,行业到本规划期末的态势已大致可作判断。从行业经济总量上讲,建立在时间序列分析基础上的数学模型显然与行业实际相距甚远。尽管这并非缝制机械行业的特有现象,但本行业发展的基础不稳和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不强,导致峰谷落差大和低迷持续长的现状,也令全行业深刻反思并要求我们在努力克服眼前困难的同时,千万不能再患“短视症”,要善于从深层次上寻找和解决问题。
今年下半年,全行业可能进入本世纪以来最困难的时期,有些业内人士甚至认为困难会超过20世纪90年代。因此,贯彻落实《规划》必定是一个十分艰苦的过程。如果说周期性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变化,那么结构性调整则主要依赖于企业自身的行为。尽管《规划》具体涉及缝制机械行业的文字相当有限,但是透过字里行间,我们必须认真把握《规划》的丰富内涵,用心领会其精神实质,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