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客流未见明显起色,尽管市场里已有了“费电”的怨言,但在杭州中国丝绸城管委会的要求下,商户们依然坚持每天在晚6点到9点之间增开“夜市”,以期能有更好的销售业绩——这 是 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丝绸产业正艰难寻求内需支撑的一个缩影。
台风过后的杭州酷热难当。傍晚6时以后,覆盖3条街的中国丝绸城里,健康路、新华路的批发商们轰隆隆地拉下店铺的卷闸门,准备打烊回家,而西健康路的零售店却陆陆续续亮起了灯。
孩子们在店门口玩耍,他们的父母经营着一爿小小的夫妻店。上个世纪80年代,来自台州、温州等地的商贩们陆续聚集在杭州,形成了一个天然的 “马路丝绸市场”。20多年后,这个享有“中国丝绸城”名号的著名市场,近期却在金融危机的重创下步履维艰,复苏缓慢。
今年7月,杭州中国丝绸城管委会开始要求零售商户在晚6点到9点之间开“夜市”,以期促进销售。然而客流依然没能见到明显好转,部分商家也开始抱怨起夜市的费电。外贸复苏缓慢,在国内又面临绍兴柯桥、江苏盛泽两地丝绸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有业内人士认为,老字号的复兴或许才是丝绸城未来的出路。
现状:外需仍然萎靡不振
杭州中国丝绸城新华路和健康路交叉口,近期刚刚开出一家专卖围巾的小店,店主是一对来自广州的夫妇。
“广东是金融危机的重灾区,广交会上我们的生意就非常冷清。”老板感叹说。夫妇二人在广州做外贸多年,拥有自己的一家服装厂。金融危机前,他们通过广州的外贸公司接海外订单,再组织工厂生产,对外发货。金融危机突然来袭,严峻的外贸形势逼迫夫妇二人“北上”来到杭州。
来杭后,两人无心游玩,深感迷茫。“我们不了解杭州,完全不知道内销是怎么样。”老板说。虽然从5月份开始感受到一些经济复苏的气息,但生意仍不太好。由于担心内贸存在拖欠货款等种种顽疾,他们对所有的客户都坚持要求现款现货。
小店里陈列的都是批发商选购的围巾样品,偶尔有散客光顾,夫妇俩也积极地把样品一条一条地推销出去。
感到压力的还有来自国外的采购商们。一名来自巴基斯坦的客商告诉记者,去年遭金融危机打击后,他在杭州丝绸城的生意暴跌到只剩4成,在最近才有微弱的回升。
他一边按着计算器一边告诉记者,在2007年,他每周要在杭州丝绸城进货22.5万米;而在今年,每周进货量只有9万米左右。这3年来,他就这样往返于杭州与迪拜之间,把丝绸销往中东。
经营布料批发的 “天下丝绸”老板娘用流利的英语和这名客商交谈着,她告诉记者,金融危机的冲击非常大,订单下滑严重。
杭州丝绸城外贸的客户原本主要来自欧洲和中东。但在丝绸城,记者时常可以看到中东人的面孔,却很难遇到一位来自欧洲的客商。
“欧洲市场还是很萧条,看不到什么起色。中东靠石油赚钱,丝绸城也就跟着油价走。”老板娘说,“原油价格跌到30多美元的话,丝绸城几乎就可以休息了;而如果油价涨到100美元,丝绸城的生意也会马上好起来。”
杭州丝绸城管委会的一份总结资料写道,“去年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以批发出口为主的丝绸生意受创严重,不少经营户开始将关注点投向国内零售市场。”2008年杭州中国丝绸城全年“高开低走”,1至12月份销售额为25.7亿元,同比增长2.58%。
竞争:国内遭遇多路劲敌
如果不考虑竞争对手,杭州中国丝绸城的数据或许还有几分靓丽。
丝绸城占据杭州市中心体育场路和凤起路之间黄金地段,占地面积达2万平方米,目前共有600余家商户。算上独立核算的企业,年销售总额为40亿元,税收1.5亿元,年客流量500万人次以上。
然而竞争对手的数据却让杭州中国丝绸城相形见绌。中国第一纺织网的数据显示,位于江苏盛泽的中国东方丝绸市场仅在今年1至4月间,交易额就已高达152.03亿元,同比增长7.96%,数倍于杭州中国丝绸城去年全年的销售额。另一份统计资料显示,东方丝绸市场今年上半年商品交易额达到236亿元,市场资金流入量794亿元,新增经营户520家——接近杭州中国丝绸城目前的经营户总数。
对此,杭州中国丝绸城管委会宣传干事潘燕静有自己的看法。她认为,东方丝绸市场和杭州中国丝绸城的经营模式有区别,东方丝绸市场以批发为主,产品中化纤居多;而中国丝绸城希望保持专业性,做成全国规模最大的“真丝绸”市场。
潘燕静说,为了保证质量,管委会专门提出要求,所有商家商品中真丝必须达到70%以上。所有商品都要标明真丝和其他成分的含量。管理科还会每天数次定时对商户进行检查,对违规的行为进行扣分,通过IC卡管理计入企业诚信档案,严重违规的商家将被退租。
一名来自迪拜的客商告诉记者,比起杭州中国丝绸城,他更喜欢绍兴柯桥轻纺城(600790)。在柯桥,他专门租了一间办公室长年经营,而在杭州每年则只逗留一个月或半个月。他认为,在柯桥纺织品的选择范围很大,丝绸作为其中的一个品类,商品也非常充足。而在杭州中国丝绸城,就只有丝绸一种商品。在当今丝绸制品在海外受欢迎程度逐渐下滑的情况下,贸易商自然不会只经营丝绸一种商品。
令这名迪拜客商感到 “宾至如归”的还有柯桥对中东商人成熟的配套服务。“柯桥有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交流方便,他们的思路非常开阔。”
对策:管委会频出“振兴方案”
偌大的丝绸城里,不时可见穿着蓝色制服的管理人员往来穿梭巡查。管委会由杭州市下城区政府、杭州特色街管委会组建成立,近期迁入了新华路上一幢古色古香的建筑,其一楼是色彩缤纷的丝绸文化陈列馆,二楼是办公室。
金融危机的创伤远未愈合,管委会工作人员近期不断出台新举措,艰难地为丝绸城聚拢人气,而“夜市”就是管委会今年出台的第一项“振兴规划”。从7月18日至10月30日期间的每晚6点到9点,丝绸城要求零售商户继续对外营业,这在丝绸城22年历史上还是头一次。“参加夜市的是西健康路上300多家丝绸零售店,新华路、健康路以批发为主,不参加夜市。”潘燕静说。
为了扩大影响,丝绸城在夜市开市前连开6场名为“格格夜游丝绸城”的古装巡游演出活动,将丝绸城夜市的宣传海报“刷”到杭州市区两条线路的公交车上,并联合了几家旅行社,将丝绸城定为杭州游的一站,希望把前来杭州旅游的游客吸引过来。
对于夜市的效果,潘燕静表示商户的反应不一,一些上规模上档次的商户夜间销售不错,但一些“夫妻店”对此却颇有怨言,认为因营业员加班费、电费的增加导致总成本显著上升,而夜间的销售却补不上这部分损失。
“8月是丝绸城的传统淡季,夜市知名度还不高,起步仍然艰难。有些商户耐心不够,不到9点就关门。”潘燕静透露,管委会在9~10月间还将加大对夜市的宣传,并且借助下半年的杭州西湖博览会继续推广。
一家规模较大的零售店店员告诉记者,夜市只有在周末人气兴旺,而在工作日的夜间客流仍较稀少。
开夜市的同时,管委会还在规划一个网上交易平台。许多商家早已在阿里巴巴和淘宝网上开设了自己的网店,而管委会希望为丝绸城整体建立一个网上平台,所有的商品都能通过网络进行交易。目前这个平台处在刚起步阶段,还在进行前期的资料收集。管委会认为,丝绸在年轻的时尚人群中欠缺吸引力,而开拓年轻消费者正是开展电子商务的初衷。
此外,管委会在去年组织了丝绸城多个商家去重庆、南京举办丝绸展会,今年在上海和北京的展会也已进入筹划阶段。潘燕静还告诉记者,今年装修的商户特别多,一些小有名气的品牌在门店装修上投入不菲的资金,设法突出自己的品牌,商品品质也明显升级。
前景:提高产品附加值成重中之重
杭州自古号称“丝绸之府”,杭州丝绸被誉为“薄如蝉翼、飘似云雾”。而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受伤”最轻的也恰恰是杭州城内几家丝绸老字号。走在丝绸城里,大小商户往往都能说上几段“喜得宝”和“都锦生”的掌故。
杭州中国丝绸城里喜得宝专卖店的店员毛静告诉记者,目前世界上顶级的丝绸仍然出自浙江。喜得宝和都锦生都诞生于新中国成立以前,一同经历了公私合营、文化大革命和企业改制,目前仍是杭州丝绸代表性的品牌。喜得宝的丝绸睡衣和围巾最为著名,而都锦生最有名的产品是织锦缎,被制成画、被面、台布和床罩等。记者发现,喜得宝的专卖店里不乏上千元的产品。据透露,金融危机也冲击到了喜得宝的外贸业务,但内销仍保持稳定。
与此相比,受伤最重的是丝绸城中大大小小的“夫妻店”。业已上了规模的老字号不但拥有自己的印花厂和染色厂,还有专门的设计团队,不断推出具有鲜明品牌印记的产品;而大部分夫妻店都面临着产品同质化、恶性竞争的局面。
“丝绸产品越卖越便宜。”一位杭州的大学生告诉记者。她曾陪导师的澳大利亚朋友到丝绸城“扫货”,老外听说一条围巾只要15元,连价也不还就买了许多条。“老外觉得便宜得就像不花钱。可是熟客都说,丝绸城小店要对半砍价,甚至砍到三分之一。”
记者了解到,远在浙江台州的椒江区分布着大量的家庭丝绸小作坊,他们沿用传统模式生产,大多没有自己的设计。偶尔有新款产品一面世,小作坊立刻一拥而上,大量复制。而丝绸城的许多夫妻店都是从那里进货,他们的店铺产品雷同,难分彼此,一件睡衣只能卖到25元。
如何既保留普通游客喜爱的丝绸“路边摊”,同时又挖掘杭州丝绸的文化、历史内涵,提高产品附加值,是管委会目前考虑最多的问题之一。
“金梭、洁秀这些后起的品牌做得也不错。”潘燕静说。未来杭州中国丝绸城的规划是覆盖 “两河两路”,即东河、中和与体育场路、凤起路,建成一个大丝绸城。9月中旬,丝绸城附近的新丝绸大楼即将开始试营业。为了有别于丝绸城,管委会决心将丝绸大楼建成一座高端精品丝绸销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