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来仍以出口为主导的一段时间里,外销企业应同时关注成本,一定要在品牌、技术和产品设计等方面有所突破,取得和外商谈判的定价优势,以此压缩成本
第106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也称秋交会)日前落幕。不出意料,本次广交会较之前春交会出口成交额有所增加。资料显示,本届广交会出口成交额为304.7亿美元,与今年春交会相比增长16.2%。这也佐证了当前国际经济有所好转,国际市场需求确有回升。
然而,实际出口情况并不乐观。一则,与去年秋交会相比,此次出口成交额减少了10.8亿美元,降幅为3.4%;再则,订单以中、短期单为主,比重约占九成,买家补库存因素还占相当大比例。可见,国际买家对经济前景继续持谨慎态度,不敢大量备货。
因此,笔者认为全球经济虽已度过最艰难的时期,需求有所回升,但不可过度寄望于外需复苏。危机后,一些传统进口国家(如美国、欧盟)的消费、储蓄观念可能会重塑,这都会逐渐改变这些国家对进口商品的过度依赖,从而影响到东莞出口市场的可持续性。
长远而言,行之有效地开拓内销市场是东莞企业的主攻方向,也是东莞调整经济结构,保持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策略。当前,东莞政府正积极帮助企业开拓内销市场,不遗余力举办了7月的武汉家具展销会,9月的长春服装、鞋帽展销会。
然而,经济结构的调整任重而道远,未来一段时间内,东莞经济的复苏在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主要出口市场的复苏情况。这段时间内,外销企业如何突围应是我们关注的焦点,这关系到东莞经济水平在此期间是否可平稳增长。
危机前,外销企业更多关注的是订单,市场普遍认为盈利的成长更多是依靠销售收入的增长,而销售收入的增长直接同订单相挂钩。因此,订单的大小、多少成为企业衡量是否得以运营的首要因素,成为一种思维定式,长此以往便根深蒂固植根于外销企业之中。这种思维并不可取,它忽视了“成本的考虑”,容易扼杀企业开拓创新的进取心。实际上,盈利的成长并不仅仅局限于销售收入的增长,成本的削减也是核心要素。
东莞经济过去数十年来的高增长,订单的纷至沓来,销售收入的大幅攀升,掩盖了企业对成本的关注。危机后,订单的缩减,销售收入的不断下滑,企业已经担负不起先前的成本水平,纷纷削减成本。然而,不幸的是,裁减人员成为大部分企业削减成本的临时救命举措,而技术改造、品牌建设、产品设计等提高企业议价能力,从价格提升对冲成本的措施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直到危机发生后才被重视,却已为时已晚,造成了不少企业直接倒闭的命运。
在未来仍以出口为主导的一段时间里,外销企业应同时关注成本,一定要在品牌、技术和产品设计等方面有所突破,取得和外商谈判的定价优势,以此压缩成本。如此也有利于企业未来开拓内销市场,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