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纺织工业振兴规划颁布
4月24日,国务院全文发布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指出,加快振兴纺织工业,必须以自主创新、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优化布局为重点,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巩固和加强对就业和惠农的支撑地位,推进我国纺织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规划提出了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强技术改造和自主品牌建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优化区域布局和加大财税金融支持等五项振兴措施。
点评:“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纺织服装出口面临严峻形势,振兴规划中对纺织工业地位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相关阅读】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2、服装出口退税率提高
2月5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提高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的通知》,明确从2009年2月1日起,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到15%。此次调整涉及3325个税号。
点评:这一“调整重拳”使中国近5万家以上企业从中受益。纺织服装是中国货物贸易顺差最大的行业,此举也对稳定服装出口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关阅读】 【专栏】服装业该如何挣脱出口退税的“魔掌”?
3、 尾货市场行业标准实施
7月1日,《尾货市场经营管理技术规范行业标准》(标准编号SB/T10505-2008)正式实施。这一标准由北京工商大学洪涛教授、北京天兰天服装尾货市场以及一批尾货市场专家,在商务部的指导下,共同制定完成,并于去年12月颁布。《标准》界定了什么是尾货,什么是尾货市场,并且对经营、管理、设施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也避免了尾货市场盲目的发展和尾货概念的滥用。尽管是行业推荐执行,但是对尾货行业的经营和管理者仍然有约束作用。
点评:这是我国商品交易市场领域内的一件大事。自2007我国第一家尾货市场在北京诞生以来,至今已经两年。这两年我国经济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9年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连续5个月出现负增长,上下落差相差40多个百分比,许多出口尾货进入国内市场,丰富了国内市场,在全国形成了北京、广州、济南、常熟、上海五大尾货基地。我国目前需要进一步规范尾货市场秩序,做到正货与尾货互相联动,共同发展。
【相关阅读】 服装尾货市场行业标准出台 专家解读尾货“行情”
4、伦敦时装周掀起中国风
9月21日,在英国新洲有限公司全面的支持和努力下,来自深圳的3个顶级时装品牌和数十家时装公司以“Fashion Shenzhen”为名在伦敦时装周25周年之际登陆英伦,在伦敦时装周掀起一股强劲的中国时尚风潮。此次“Fashion Shenzhen”的活动由新洲和英国著名时尚机构 Vauxhall Fashion Scout共同打造,还邀请伦敦时装周知名秀导 John Walford 执导“天意”、“鑫缔迩”和“阁兰秀”3个深圳时装品牌的T台秀。
点评:尽管这并不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参展伦敦时装周,而是作为深圳的一次推介活动,但是,谁也无法否认,中国服装业正在以一种更加务实的态度参与到国际竞争中。亮相国际舞台不是最终目的,收获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相关阅读】LIZZY 伦敦时装周上演低调奢华
5、国家鼓励自主品牌进名店
9月26日,工信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积极推进“自主品牌进名店”活动,鼓励“自主品牌创名店”,扩大自主销售比例。另外,鼓励自主品牌服装、家纺企业“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为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建设提供金融服务;加大服装、家纺自主品牌保护力度。
点评:2009年是国际平价大牌加快拓展中国市场的一年,中国自主服装品牌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如何保住家门口的市场,是需要从国家到地方,从协会到企业,各个层面合力而为的大事。
【相关阅读】纺织服装开发自主品牌突围
6、承接产业转移河南接首棒
7月11日,2009年中国服装产业转移工作会在河南荥阳市召开,荥阳市被中国服装协会授予全国首个“中国服装产业转移试点地区”标牌,这标志着中国服装产业由沿海向内地转移的首个接力棒由河南接到。11月河南还引进了两个来自浙江的奥特莱斯项目。另外,河南各地兴建服装工业园区也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
点评:尽管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大潮中,河南2009年表现最抢眼,但是,河南的竞争对手也都不可小觑。四川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在11月召开的成立20周年庆典大会上宣布,近年来,四川服装业已连续多年保持30%以上的增速,经济总量位居西部第一。而早在2007年,安徽就曾透露,自己是中西部各省中,沿海服装企业落户最多的省份。
【相关阅读】全国300多名服装老板荥阳相亲 签下43亿大单
7、依文等制作国庆盛典服装
60周年国庆盛典,对于服装业人来说,也同样是一次时尚盛会。从国家领导人穿的中山装到群众游行方阵穿的各色服装,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而制作这些服装的众多生产企业,也因此走进人们的视线。参与服装制作的有红都、罗蒙、大华、天彩等二三十家企业。依文是此次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最大的服装提供商,企业为此承制了近10万人的服装。格格旗袍则是承接了制作难度最大的服装项目的生产企业,制作一件裙子需要48米红绸布,而且颜色是渐变色,只能放到一个大染缸里进行人工漂染。
点评:能参与国庆盛典服装的制作,企业绝大部分都将其视为一种荣誉而非商业行为,他们把这种角色的主要诉求定性为:一是品牌美誉度的提升,比如格格,今年7月份他们公司中标后,公司人员能明显感觉到外界对格格的评价有了变化。二是对公司员工在快速反应、大规模解决制服能力上的锻炼,比如依文,在多次承接大型盛典的服装制作后,公司因此得到灵感,开通了24小时成衣制作快速服务业务。
【相关阅读】 “能亲手为国庆大典做服装 我们很自豪”
8、中国企业争夺皮尔·卡丹
自6月皮尔·卡丹宣布将部分业务以2亿欧元卖给中国公司后,广州、温州、上海企业上演争夺大战:先是广州民企健升贸易公司,再是以孙小飞为首的温州籍商人,接着上海中服公司说自己才是收购方……直到今年年底,其引发的“一女二嫁”的法律纠纷尚未尘埃落定。
点评:这应该算是本年度最重磅的收购案了。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品牌,皮尔·卡丹居然会在多年以后,选择以中国作为“终点”,这似乎有点出乎人们的意料,不过,对于中国企业的争夺战,我们应该在意料之中。
【相关阅读】中服收购皮尔·卡丹商标 买的是品牌还是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