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的台风眼已经过去,世界经济仍旧在摸爬滚打中复苏。所幸的是,中国并没有卷进危机的正面战场,而是被动地受到了波及。尽管2009年经济实现了“保八”的目标,但中国经济发展并非完美无缺,这次危机给予中国经济许多新的启示和教训,中国经济在后危机时代需要在反思中寻求新的崛起。
注重内需,转变增长方式
金融危机时,美国等主要消费型经济国家受到危机的重创消费能力锐减,中国外贸出口一时间持续出现负增长,仅去年1月至9月,中国进出口总额就下降了20.9%,这对于中国出口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噩耗。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在遭遇金融危机后,一度让许多人担忧中国经济很难走出困境。但是,中央审时度势决定,在拉动内需上下工夫,通过培育国内经济新的增长点以对抗金融危机。2009年国内消费持续增长成功地托住了下滑的经济。
危机后,国内需求仍然是值得继续培养的经济拉动力量。在此次危机中,中国所吸收到的最大教训就是,单纯依赖国外需求、依赖出口无疑是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别人身上,一旦外部市场出现变动,只能被动等死。转变过去单纯依赖外部市场的做法是中国在后危机时代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而坚持扩大内需则是一剂良方。
中国拥有13亿人口,这是绝佳的天然市场,如何把这个市场利用起来,关键还是要让这13亿人愿意消费,这是一个由诸多原因决定的问题。首先,需要老百姓有钱花;其次,是老百姓敢花钱;再次,是老百姓想花钱。让老百姓有钱花的前提是增加收入,老百姓只有手中有足够多的钱时,花钱才有底气。让老百姓敢花钱是与社会保障制度相关的问题,只有在社会保障健全的时候,老百姓才能真正敢放手消费而无后顾之忧。要让老百姓想花钱的问题应该是商家所考虑的问题,这涉及到产品结构、技术含量等诸多因素。所以,只有三方面因素同时满足的时候,内需才能真正被拉动起来。
除了拉动内需之外,保障中国经济不再无辜受到牵连还需要寻找契机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国外向型经济解决了就业问题,也使得一批企业迅速成长,让一批人率先富裕起来,更为中国赚取了巨额的外汇。但这并不利于我国的长远发展。作为世界工厂,中国赚取外汇是以廉价原材料的外流、环境的污染、技术落后等作为代价的。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中国逐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低碳经济时代的新契机
全球各国已经开始意识到气候变化问题的严重性,低碳经济已经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兴起,由其带来的新能源、新科技还成为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中国经济发展也应当依托这个新契机。
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提出,要在美国开展一场新动力能源革命,把发展新动力能源作为摆脱经济衰退、创造就业机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国家战略,并为美国能源部2010年申请了263亿美元的预算,着重用于开发新一代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可再生和可替代能源,以帮助美国转型为低碳能源经济。
低碳经济本质上是能源的高效利用、清洁能源的开发,实现绿色GDP。据测算,世界低碳产品和服务行业创造的收入已经超过了航天工业和国防工业收入的总和,逐步成为全球经济的新动力之一。从历史的经验来看,新技术产业革命是解决经济危机的最佳手段。金融危机催生了新科技,新科技能够让经济尽快从危机中复苏。
在这场危机引发的新科技浪潮中,中国也应该适时而动抓住契机。同时,中国也是这场科技革命的主角。去年美国能源部和商务部两位华裔部长访华期间重点内容就是寻求中美两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中国应当在这个过程中鼓励扶持一批这样的新能源企业,淘汰过剩产能,逐步向低碳经济转变。
从另一方面看,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变更有利于树立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虽然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中国承担的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但中国的碳排放量仍为许多发达国家所诟病,一度一些国家还拟制定出碳关税企图制约中国商品出口。中国如果早日向低碳经济转变,就可以尽可能减少这方面的麻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