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地不断有纺织企业停产避损的消息传来,甚至有部分地区的停工率达到了50%。高企棉价灼伤下游企业的迹象已经开始显现。
中国棉花协会网站监测数据显示,9月1日,中国棉花价格328指数仅为18002元/吨,而到11月11日该指数直线飙升至31302元/吨,上涨幅度已经高达73.86%。与此同时,郑州期棉从9月初17895元/吨附近一路上涨,至11月8日,主力合约CF1105逾6%,再次创出历史新高,收于32970元/吨。
虽然在11月12日棉花价格出现了暴跌,但业内人士依然不改中长期看好。和讯信息研发部首席分析师夏立军认为,受近期调控政策影响,农产品(20.35,-2.03,-9.07%)期货市场的部分游资将会撤离,短时间内棉花价格再次出现大幅上涨的可能性并不大,然而从长期来看,整个产品价格上涨的趋势还会延续。
这对于棉花价格占据其成本70%的纺织企业来说,无疑是惊天噩耗,整个行业的利润率开始大幅下降。“10月份,整个纺织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不足3%。其中,一些大企业所用的棉花还是涨价之前的囤货。”东方艾格农业分析师马文峰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
利润的普降开始让中小企业不敢接单。在刚刚闭幕的第108届广交会上就多次出现这种诡异的情况。多数纺织服装企业都无奈地放弃了中长单,以小单、短单为主。外商则开始寻找价格低廉的其他东南亚新兴市场。
有单不敢接的纺织企业,也只好无奈地选择停工停产了。“停工现象最严重的是江苏省和浙江省,当地部分地区纺织企业的停工停产已经高达50%。对于资金少、技术含量低的中小企业而言,大冲击将是不可避免,甚至可能会因此而退出纺织行业。”国都证券纺织行业分析师李韵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也有纺织企业老板大声疾呼,如果再这样下去大型企业恐怕也撑不了多长时间。
如此看来,纺织企业不得不寻找解决之道了。东华大学纺织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顾庆良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建议,眼下,纺织企业要做好对未来战略的预测,做好应对预案。例如,合理预判棉花价格走势,调整库存;丰富产品的多样性,多寻求涤纶、化纤等棉花的替代品。“有实力的企业要尽快开发自己的原料基地,以避免无棉可用。”
有“纺织专业镇”之称的回龙坝镇的经发办主任徐兴全则建议,回龙坝的纺织企业,利用现在已经初具规模的优势,进行抱团经营。这样可以形成规模效应,节省采购成本,提升整体竞争力。此外,通过抱团的方式经营,能吸引下游商家来采购成品,形成良性循环。
长期来看,纺织企业要想真正走出高成本、低利润的困局,还是要从技术上入手。“进行技术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做出品牌才是我国纺织企业今后必须要走的道路。”李韵说。
对于国家层面,顾庆良认为,首先要打通、理顺中间环节,为流通领域建立合理规则,走出“棉贱伤农、棉贵伤企”的怪圈。其次,要进行体制改革,解决小农经济与工业化生产之间的矛盾,加速农业规模化生产进程。最后,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弥补我国棉花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