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工难”从未像今年这样来得“猛烈”
先是“珠三角”,再是“长三角”,如今,招工难的“瘟疫”终于不可避免地传染到了常熟。
按照往年的惯例,正月十五一过,各厂的工人基本都会回到原厂。但今年,常熟企业的招工情况似乎一下子就出现变故。截至采访时(2月20日),有的毛衫企业的工人回来了70—80%,有的只回来了50%,更有可怕的,工人只回来了30%。去年还稳定的厂子,今年一下子似乎就面临停工的威胁。
招工难对于常熟毛衫企业来说近年就有,但它从未像2006年这样来得如此猛烈、如此让很多企业老板坐立不安、不知所措。
以协和服饰有限公司为例:
往年正月十五一过,协和服饰有限公司的工人基本都到齐了。但今年,工人却只回来了50%。着急的老板开始挨个儿给工人家里打电话询问:“你家在我厂打工的人员,怎么还没出来?”得到的回答却是,工人早就出去了,只是,或去了其他工资待遇更好的厂,或干脆就不再干毛衫这行,转行到了其他行业工作。
所以,协和的经理感叹,一年有两个时候最让他头痛。
一是年末,这时候他需要从公司的全局出发,考虑来年的发展战略以及资金的分配与投向。而第二个让他头痛的时候就是年后。因为,这时候,工人是否能回到厂里,他心里根本没底。
常熟毛衫企业今年遭遇如此严重的招工难情况,事实上,背后隐藏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和整个社会的大环境直接相关。
当前,“三农问题”已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为了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尽快缩小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加快农村的城镇化建设,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最重要的一个体现就是“农业税全免”。这样一来,原先在外地打工的农民,经过各种权衡,感觉再去打工就不划算,于是就不再外出。
与大环境相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新一届政府极具“亲民情怀”,把农民工的待遇问题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来抓。这样一来,很多工人开始敢于为自己的待遇而争,在进厂时也开始有了更强的选择性,尤其是有一技之长的熟练工人,选择性更强。
而在整个社会要求给予农民工一定待遇的诉求如此强烈的氛围的熏陶下,一些农民工自身也开始对打工生活、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有了新的认识。相比以往,一部分工人可能会选择相对舒适的工作环境和相对较小的工作强度。
具体到毛衫行业:一个毛衫厂的横机工人,由于工作性质的需要,每天必须站立作业。而一般而言,从早晨8点到晚上8点或9点,除去中午和晚上各半个小时的吃饭时间,一个工人每天工作的时间在10—12小时个。这就意味着,一个横机工人每天必须站着工作10—12个小时。
面对如此大的工作强度,在以上的社会大背景下,很多毛衫厂的工人就转行去了电子、服务、餐饮等相对轻松一些的行业。
另外,在国家鼓励企业“开厂进村”的大政策的影响下,加之企业近年来确实受到了成本大幅上升、利润严重下降等因素的逼迫,一些企业开始把加工工厂向西部以及西南一些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方转移。这样一来,原先外出务工的部分工人就不再外出,而是在自己家门口做起了工。这也是东部地区工人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在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服装厂(含毛衫)工人流失的一些常规性因素同时存在。比如,在一般的服装厂(含毛衫),未婚女工占了相当一部分比例。而当她们春节回家,考虑到需要生孩子时,第二年就不再外出。
这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都使毛衫企业工人的流动性变得更强。也正是这种流动性的增强,使毛衫企业今年的“招供难”问题显得异常突出。而且,这也不只是常熟一个地区的问题。
专业的针织设计人才“稀缺”
人才问题是常熟毛衫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又一大难题。
这一方面和毛衫行业本身的特性有关。相比大服装的设计,无论是毛衫的设计人才还是技术工人,都需要掌握更全面的工艺。
一般而言,一个大服装厂的工人,从进厂到成为熟练工,时间大概在半年左右,而对于毛衫厂的工人来说,这个时间大概为1—2年。
更重要的是,和大服装设计不同,从事针织设计(毛衫包含在内)的人才需要“技艺相通”。他们不但要懂得服装设计,还要懂得毛—坯布—款式—针法—梭织布等一系列工艺技术,同时,要能把各种工艺和服装设计结合起来运用到毛衫设计中,这个要求非常高。
但从目前国内的现状看,从学校开始,专门针对针织设计的人才培养就比较欠缺。市场实践方面,目前全国真正专业的针织设计师也非常少。
这是全国毛衫行业目前普遍面临的问题,常熟也不例外。
另外,在常熟,即使有一些有着一定经验、既懂得工艺、又懂得设计的设计人才,也不甘于为他人服务,转头自己办起了企业,所以,常熟有很多毛衫企业,老板本人既是设计师又是企业的总经理。而这种“各自为政”的现象也是制约常熟毛衫企业无法大规模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设计人才缺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还和常熟毛衫整体的市场发展状况有很大关系。
常熟毛衫虽然起步较早,但和如今规模最大、发展最好、最成气候的濮院毛衫产业相比,却明显地显示出其“底气不足”。濮院毛衫市场的迅猛发展,使濮院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关于毛衫的各方面信息的集散地。因为这样的地位,在濮院本地以及周边就出现了很多专业的设计公司。而在常熟,这样专业的设计公司目前还没出现。
这一切因素的共同制约,都使常熟毛衫在设计方面一直无法取得突破。
毛衫行业本身“变数”不断
而最让常熟毛衫企业无奈的,恐怕还是毛衫市场本身的“变数”不断。
典型的靠天吃饭的毛衫行业的“变数”,首先来自天气。
10多前年,每年的9、10月份就需要穿毛衫,但现在,随着全国气候的逐年变暖,一年内穿毛衫的时间大大缩短。和此相对,以前的毛衫销售每年有8个月旺季,4个月淡季。但现在,每年的毛衫销售只有4个月旺季,8个月淡季。这就使得毛衫市场整体的市场空间相比以前大大缩小。
“变数”之二来自大服装品牌对专业的毛衫品牌的“挤压”。
随着市场上大服装品牌的日渐发展,很多原先只从事男西装、男休闲装、女时装、女休闲装等产品生产的品牌,产品品类逐渐多元化,把经营的触角也伸向了毛衫。这样一来,由于其品牌本身所具备的影响力,就会使很大一部分喜爱这些品牌的消费者在消费还品牌其他产品的同时,搭配消费掉该品牌的毛衫,从而使毛衫消费大大分流。
这一现象的出现,就使专业从事毛衫生产的企业的市场空间大幅萎缩。体现在零售领域,就是全国各商场里专门的毛衫区面积急剧萎缩,甚至是毛衫区完全从许多商场中消失。
以常熟周边城市的无锡商厦为例:
最早时,毛衫区位于1楼,经营面积达一千几百平方米,每年的销售额达几亿元人民币。后来被调整到2楼,面积缩小,每年能卖到5000万元。再后来,又被调整到3楼,面积继续缩小,每年只能卖到2000万元。到现在,经营面积只剩下200多平方米,已面临被撤消的危险。
“变数”之三来自市场上其他保暖服饰品类的增多。
近年来,随着保暖内衣、羽绒服、羊绒等行业的迅猛发展,消费者可选择的保暖服饰种类大大增多。这对毛衫产业的发展也形成很大抑制。
“变数”还来自近年来消费者穿衣习惯的巨大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年轻一代、尤其是15岁—20岁的年轻人身上。对于这些1985年代甚至1990年代人来说,冬天时往往是里面一件T恤,外加羽绒服,毛衫不再是他们的必备衣物。即使有毛衫,件数也比较少,而且基本还属于他们自己所喜欢的某些大服装品牌的搭配消费的毛衫。
一边是毛衫工艺本身的复杂性,一边是专业毛衫品牌的市场份额萎缩,另一边还是各种经营成本的刚性上升,这种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都使包括常熟毛衫品牌在内的全国毛衫品牌的处境极度尴尬。
来自羽绒服、休闲男装的“抑制”与“引诱”
近10年来、尤其是最近3年多来,常熟服装市场被羽绒服和休闲男装这两大“光环”所“笼罩”。
常熟如今已是全国最大的羽绒服产业集群地,中国羽绒服行业的领军品牌——波司登就出自这里,另外,波司登旗下的另一个品牌雪中飞、雪韵飘、千韧岗、雅鹿等这一批如今活跃在国内市场的一线羽绒服品牌,均出自常熟。
常熟如今还是中国最大的休闲男装品牌的批发中心。洲艳、百成汇、特别特、红杉树、大红鹰……尤其是最近3年来,常熟一下子崛起了一大拨儿休闲男装品牌。虽然这些品牌目前还都是二三线品牌,但其发展的整体势头却非常猛。
也就是说,对于常熟服装产业而言,羽绒服和休闲男装目前非常成气候。而在这样的大气候下,经营这两个品类的品牌就相对容易成功。
羽绒服和休闲男装的这种火暴发展,对常熟毛衫产业的发展事实上已形成了一种抑制,一种“气场”上的抑制。同时,更是一种投资“引诱”。
一方面“抑制”,一方面不断“引诱”,再加上毛衫行业的经营状况本身就十分艰难,这就使一些原先经营毛衫的企业在重压之下渐渐开始转行。
企业群体身陷“长不大怪圈”
和“招工难”等眼前的问题相比,常熟毛衫目前所面临的另一个更为严峻的现实是,它们群体性地遭遇到了“发展瓶颈”。这使很多企业老板、尤其是做内销品牌的老板十分困惑。
常熟毛衫没有真正知名的一线毛衫品牌。
无论是扬帆、开顺,还是圣达菲,都不是一线品牌。和珍贝、恒源祥、女衫的比其、海尔曼斯这样的品牌相比,常熟毛衫品牌的影响力非常有限。
常熟毛衫企业难以做大。
即使是在当地规模已经很大的扬帆和开顺,工人和资本金的数量其实都还比较有限。常熟的毛衫企业,更多的是小规模的小品牌。
这种“长不大现象”,多年来就像套在常熟毛衫企业、甚至是常熟服装企业身上的一条看不见、却又总也突不破的“铁定律”一样,折磨着常熟企业的神经。
究竟是什么原因?
采访中,记者和很多采访对象都探讨了这个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