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局、困局,不要死局
当经济变成吹口气也会红透半边的爆炭,从全球化中受益的中国,本不该有太多的生活意见。然而,人们纳闷地发现,手里的人民币,能兑换更多的美元,却不能兑换更多的猪肉与楼盘平米数。很多人亢奋但并不快乐,他们要“恐慌型投资”来跟各类指数赛跑,痴迷于“财产性收入”却对“财产申报”高度警惕。
意见最多的,不是我们。在京沪小资为《越狱》拍了第三集欢呼雀跃时,美国也为“中国威胁论”出了续集,层出不穷的“安全门”围剿中国制造,曼德尔森则特意跑到北京高呼,欧盟正因日益扩大的对华贸易逆差失去耐心。
我们担心CPI影响自己的生活,老外担心我们打乱他们的生活,大家都想按自己的逻辑走路,争吵因此很容易取代沟通,这样不好。
如果说2006年的中国经济还是一部励志青春剧,2007年,已蜕变成错综复杂的悬疑片,只提出了问题,却没有给出答案。我们不知道开车会不会更心痛,也不清楚“从紧”会不会影响炒股,3G也许依旧用不上,交强险可能还会口水仗。
变局、困局,幸运的是,没有死局,号称“血拼到底”的娃哈哈,都重启了与达能的谈判。只有弱者才让情绪左右理性,让坚持原则变成不可理喻,“中国威胁论”如此,“外资阴谋论”亦如此。
国人凡事讲究个循序渐进,而风云突变的2007,更强调当断则断。改革开放已进入“深水区”,风大浪大,不进则退,这不仅关乎中国的稳定,也关乎全球经济的兴衰起伏。
不能对成长的烦恼手足无措——经验告诉我们,听之任之,青春痘也会毁容。此时此刻,决策可以审慎,却绝不能迟缓,“黄金十年”是有可能成真的,但它需要帮助。
我们欢迎变化,10年“稳健”,要的本就不是一潭死水。大国崛起的冲锋号刚刚吹响,无论已经过去的2007,还是新鲜登场的2008,行动者才有未来。
CPI创十一年新高
流行的不仅仅是词汇
2006年,“CPI”不能出现在报纸的标题上,一律要改成“物价指数”,因为怕读者不懂。2007年,“CPI”不再是专业术语,它比“FBI”更让老百姓耳熟能详。连续9个月越过央行“警戒线”,6.9%,中国11月份CPI再度创出11年新高。
由猪肉导演的价格上涨,短期还是看不到回头迹象,而这只是表象。中国出口了商品,换来了1.5万亿美元外汇,股市楼市一年凭空多了10万亿元人民币市值,膨胀的资金空降在国内的商品与服务上,最终在2007年启动了一轮通货膨胀,猪肉、鸡蛋、食用油、牛奶轮番涨价。急需防止的,已经不是通胀,而是“全面通胀”。
狂奔的CPI,意味着个人财富的缩水。“你可以跑不过刘翔,但你一定要跑赢CPI”,由此也成为年度流行语。普通民众在逐渐适应CPI节节攀高的同时,新的理财观念也正在悄然树立。
货币政策十年首次从紧 宏观调控进入大考之年
调控“组合拳”,年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上升为“从紧”的货币政策,这是自1997年以来的第一次。
“稳健”变“从紧”,绝不仅仅是词汇的变换,从紧的货币政策思路,必将全力收缩市场上的流动性,并全面影响我们的经济生活。类似思路在2007年8月份就露出端倪,当时的官方词汇里,已把“防止”过热改为“遏制”过热,随后,我们就看到了股市千点大调整、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深圳楼市的下跌,二套房新政的从严。
“双防+从紧”的号角已经吹响,与十年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更关键的是,日渐融入世界的复杂经济形势,必将对宏调水平提出严峻考验。如果中国经济硬着陆,影响的可是全球市场。赢得最后的胜利需要艺术,可预见的是,2008年必将是中国宏观调控大考之年。
保尔森身后跟着曼德尔森 巨额顺差倒逼人民币升值
要不是有人拽着,踏上升值通道的人民币,将一发不可收拾。不过,让人民币加速升值,仍是2007年谈判桌前绕不过的坎儿,看着中国巨额的贸易顺差,对汇率问题,欧洲人和美国人决心月月谈、天天谈,绝不嫌烦。他们坚信,就是因为人民币太便宜了,导致欧美人民都买中国货。
美国财长保尔森来了又去,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也粉墨登场,人民币对美元升了,对欧元贬值就说不过去。其实,升值可以,但不能随着欧美的性子来,日本靠日元升值痛快了几年,随后却是长达10多年的经济停滞。
事实是顽强的。2005年,人民币汇率升值2.41%,中国出口贸易额增长28.4%。2006年,人民币升值3.34%,当年贸易顺差飙升到1775亿美元。今年,超过6%的人民币升幅,同样没法儿阻挡顺差奔向2000亿大关。
“安全门”事件围剿中国 经济理性与政治思维较量
中国成了欧美的大加工厂,挣点儿辛苦钱,还要备受压力,一会儿被说成污染了世界,一会儿被指责血汗工厂,如今则被翻新成以次充好的无良商人。要说老外的舆论工具就是厉害,从美国到意大利,调查显示,对中国抱有好感的人数越来越少。
美国媒体2007年报道的中国“肇事”产品可谓琳琅满目:毒宠物食品、毒牙膏、不安全玩具、不合格轮胎……当“中国制造”被连篇累牍的妖魔化,质量问题迅速上升为“政治风暴”。美国著名咨询公司保守估计,让人们不再害怕“中国制造”,需要5年时间。
这是一场“经济理性”与“政治思维”的较量。中国有时候误解世界,世界也经常误解中国,此时,沟通更需要智慧。2007年末,中国国际商会实体化,对外“商会公关”要取代“上层路线”,这应该是沟通的聪明路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