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浦东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的第20届中国丝绸交易会上,“东桑西移”成果展示区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东桑西移”工程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规划,有序推动,通过国家产业政策引导、公共财政扶持、龙头企业带动,加快中西部地区桑蚕基地建设,推进茧丝绸科技创新和自主品牌发展,促进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实现我国丝绸行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东桑西移”工程的总体目标是在中西部地区,建设200个技术先进、市场服务网络体系健全、万亩以上的桑蚕基地;发展50个以上“公司+农户”为主要形式、自动缫10组以上的初级茧丝绸加工企业,30个集科研开发与生产加工一体化、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大型丝绸工业企业;培育20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营销网络的国内外知名品牌。
“东桑西移”工程实施两年来,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本次参展,主要希望通过商业展销活动,逐步把丝绸内销搞大搞好,这是努力拉动和扩大内需,促进茧丝绸全行业持续平稳发展的战略性举措。商务部实施“东桑西移”工程,提高了蚕丝的质和量,推进了茧丝绸行业产业链建设,为丝绸行业扩大内需奠定了坚实基础。
商务部市场运行司副司长王北鹰透露,目前,商务部正在深入开展“东桑西移”工程。“东桑西移”工程最大特点是,把分散的小农种桑养蚕生产方式,转变成集中连片的专业户基地生产方式。商务部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希望通过国家级优质桑蚕基地建设,茧丝绸行业产业链建设转变丝绸生产方式。
“东桑西移”成果主要体现在,丝的质量大大提高。据王北鹰介绍,10几年前,我国丝的质量等级平均为2A级。“东桑西移”工程实施后,丝的质量上了一个台阶,全国平均达到了3A级以上。“东桑西移”工程中一些中西部基地,如云南,丝的质量达到4A级,最高的达到5A、6A级。蚕丝质量提高给我国丝绸行业生产好的终端产品打下了原料基础。另外,近年通过推进丝绸产品的研发,品牌战略的实施,我国丝绸行业不仅出现了一批外国消费者看好的高质量丝绸产品,而且也为开拓国内市场打下了坚固基础。
“东桑西移”工程的实施,使茧丝绸行业产业链更紧密衔接,探索出因地制宜发展茧丝绸业的新思路。据王北鹰介绍,“东桑西移”工程实施前,中西部地区只种桑养蚕,产业链只到生产蚕茧为止。收茧的企业在中西部收茧,供应到东部,在东部进行缫丝、织绸、后道加工及制成品的生产。“东桑西移”工程把这个产业链连接起来。以云南宝山为例,浙江企业到宝山建基地,这些基地不仅扶持当地的老百姓种桑养蚕,而且把丝厂、绸厂、服装厂以及市场营销都带到当地。云南宝山正在开通直接从云南向印度出口丝绸的通道,这比原来东部地区向印度出口,缩短了路程和时间,从而能大大节约成本。东部企业在推动云南茧丝绸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自身也获得了远高于在东部的投资收益。
同时,“东桑西移”工程的实施,使得中西部地区成长起来一批可生产终端产品的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根据中西部特点,在家纺产品上下功夫,涌现了一批生产丝绵被、窗帘等家居产品的企业。而家居产品最大特点是耗蚕丝量大。这使丝绸行业原料增加的同时,市场随之扩大,达到了供需平衡。而在10几年前,原料增加往往市场不能相应扩大,常常导致供大于求。蚕丝家居产品涌现克服了供需矛盾,为行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再加上近年传统丝绸服装产品实现了优质化和品牌化,传统市场也有进一步扩大趋势。我国丝绸行业基本具备了扩大内需的条件,步入健康发展通道。
王北鹰还强调,“东桑西移”工程的实施,不仅为丝绸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而且还有深远的社会和政治意义。首先,使农民找到了一项能够长期从事且取得稳定收入的产业。这和中央提出的增加农民收入,从而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这个战略是相符的。其次,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因为“东桑西移”工程是直接把东部龙头企业的理念、资金、技术、人才、市场带到中西部,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工业建在基地县,建在农村,直接克服了二元经济所带来的弊端,使城乡直接结合。而城乡协调发展是中央的一项伟大战略。“东桑西移”工程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另外,“东桑西移”工程主要的落脚点是在中西部的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和贫困地区。而支援革命老区,帮助贫困地区发展,是中央坚定不移的战略目标。“东桑西移”工程在这方面所开展的工作,使多年没有柏油路,信息不灵通、生产落后,基本上是吃财政饭的老区和贫困地区在生产和经济发展上有了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