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句话评价那些新中国成立初就名声在外的服装老字号品牌的现时生存状态,“冰火”两极或许是最恰当的。 一些抓住了改革开放变革机遇的品牌,在积极跟进符合潮流的营销措施,及采用更为有效的管理模式上获得了成功,如培罗蒙、恒源祥等品牌目前依然是国内服装行业举足轻重的一股力量。 而更多兴盛于上世纪初的服装老字号则陷入了困境,一家又一家拥有近百年,或者是超过百年历史的服企退出了市场,没有退出的也是举步为艰,形势不容乐观。他们的共同点是,营销的落后、管理无法跟上、传统拳头产品优势的丢失,及产品结构缺乏新意。 这些焕发了“第二春”的品牌与正陷入困境的品牌从什么时候开始了各自不同的境遇?他们又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及无奈。我们挑选两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通过这两家企业改革开放以来的不同行为方式,探询造成这些老字号服企眼下生存现状的原因,并了解目前这些企业的真实生存状态。
培罗蒙的两个时代
当1953年后分散于东京、香港和上海的第一代培罗蒙传人再次汇聚在2008年的上海时,他们在感叹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培罗蒙的黄金时代外,也在感怀时代的变迁。
兴盛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西装定制市场的培罗蒙被认为是当时摩登的象征,与精致、优雅同义,而这主要在于其创始人许达昌对时代流行风尚的把握,当时,上海正首次融入了国际时尚的风潮,西式服装成为当时最具吸引力的时尚。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世界八大裁剪大师的许达昌则抓住了那波发展机遇,成为当时风潮的引领者。
这构成了培罗蒙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而在2008年培罗蒙第一代传人的再聚首中,对第一个黄金时期无限的憧憬、怀念反复被提及,不同的是,怀念中也交叉着失意与希望。
来自日本培罗蒙87岁的第一代传人戴祖贻已把其在日本的生意转手他人,原因是生意难做。培罗蒙创始人许达昌的后人则希望将香港培罗蒙卖给上海培罗蒙,在成衣业的冲击下,固守传统裁缝店模式、主要业务为西装定制业务的香港培罗蒙也遭遇困境。对于这两方而言,产品结构的缺乏新意成为了企业继续发展的重要障碍。
日本与香港方面的不顺让上海培罗蒙眼下的成功成为了另类。经历过改制,由私营到国有再到改革开放后的搏杀市场大潮,上海培罗蒙抓住了国内服装工业井喷发展机遇,凭借着工业化的成衣业务做大了规模,年销售额已超过3亿元。而这,与培罗蒙上世纪三十年代凭借定制业务而称雄于上海高级定制服装市场已有根本不同。
上海培罗蒙能区别于其他服装老字号落寞境地而屹立不倒的原因在于思维的更新,及时看到了国内工业化服装发展大潮所带来的机遇,并根据那个时代的特点调整了相关营销、产品策略。
在这一过程中,培罗蒙大力发展品牌连锁,并不断做大批发,这些都是那个时代起步资金有限的企业的最具效率的操作模式,而在更为合理、有效的管理下,如统一店牌商号、统一设计风格、统一广告营销、统一规范培训的管理到位,通过引入现代时尚及技术改造传统工艺,凭借老字号品牌的影响力,上海培罗蒙像其创始人许达昌那样再次抓住了新的时代潮流,从服装的工业化中脱颖而出,并开始续写培罗蒙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目前,作为第二个黄金时代的延续,培罗蒙开始向“传统”要高附加值,被业界认为老字号服企继续发展的重要弊端——“前店后厂”模式,却成为眼下培罗蒙的发力方向。培罗蒙期望通过“前店后厂”模式发展男装的高端定制业务。而这是在中国服装业开始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发展的大潮流中的又一应时举措。
“近几年国内的成衣企业都在拼命压成本,这点我们根本拼不过外地民营企业。”培罗蒙西服总公司总经理金建华解释说,“做大,我们没有资金优势,做精,我们倒是有先天基因。”
于是,培罗蒙上海南京东路的形象店、天津路上的技术中心相继投入运作。两者完全复制了“前店后厂”的传统模式。 金建华表示,这个技术中心集中了培罗蒙的一批高级手工技师,他们代代相传,将恢复企业传统的工艺特色。技术中心除了成立培罗蒙传统的西服项目组外,还将新成立培罗蒙中山服项目组和培罗蒙礼服项目组。
龙凤困局
作为一家保留以手工为主、前店后厂的传统经营模式和生产技艺的老店,目前隶属于开开集团的上海龙凤中式服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凤服装)面临的经营困难或许是大多数服装老字号品牌的真实写照。
没有批量生产的能力、手工制作的高成本、长期以来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造成的传统工艺断层和产品不再时尚,以及资金的有限等都使其目前的经营难以为继。
该公司总经理陈月琴表示,目前,龙凤服装位于上海南京路的200平方米的店里的90%的销售是靠客人选料、量身定做完成,由于是手工制作,一套服装通常需要4天左右完成,其中有2天是手工加工。制作出的成衣一般售价在一千二三百元左右,成本往往就占60%,这种高成本、订单少的状况,使得龙凤服装店营收根本不足以支撑店铺的租金费用。“如果不是靠集团公司扶持,我们也很难坚守在南京西路上。”陈月琴说,“这间200多平方米的门面,如果市场化,一年租金就要七八十万元,现在是按2万多元一年租给我们。”
加上改制后,老字号作为国营单位,长期以来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旧有形成的思维降低了老字号的造血能力。比如龙凤服装店,在计划经济时期的品牌延续靠接班人,招人计划都是按规定进行。市场转型之后,缺乏竞争力的薪资条件往往难以吸引人才。据了解,龙凤服装店制衣师傅的平均月收入还不到2500元。而且龙凤服装店的服装制作是通过专业的师傅传帮而成,在人才培养上更是严格,一个学徒工往往要经过2-3年的学习,才能成为合格的制衣师傅,而这几年的培养费都是由龙凤服装店出,这对于本来就资金窘迫的龙凤服装店而言,更是难上加难。陈月琴告诉记者:“现在龙凤服装店在传承上已经断层,今天店里的制衣师傅都是有二十多年的工作经验,这些传统的手工技术技能如果失传,将会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一大损失。”
上海市老字号企业协会邵玉玲表示:“中国老字号的前身,90%都是从以家族为单位的小手工作坊形式发展而来的。”这样一种发展经历形成了过去工艺师傅带徒弟的传帮模式,但通过这个模式所特有的言传身教的感观标准,难以通过数据化准确地表述商品的标准作业流程,容易造成传统工艺的流失。甚至,在工业化批量生产的大潮中,这些含糊的产品生产方式已成为企业采用现代营销方式的障碍,比如实行品牌连锁加盟,传帮模式导致加盟者无法生产加工出源自“老字号”的精致产品,进而影响加盟商的加盟兴趣。 目前,龙凤服装面临市场形势较为严峻,在品牌经营、工业化生产方面,市场已饱和,缺少资金的龙凤服装想在这个时期实现大规模品牌工业化生产几乎不可能。而在其传统的定制服装市场领域中,尽管高级定制服装市场正在逐步增长,然而,后起新秀也纷纷涉足这一领域,更为关键的是,眼下龙凤服装正陷入了产品价格上不去,成本却又不低的市场困局中。
而这,根本的问题是,龙凤服装的产品出现了问题,时尚性不够、传统拳头产品优势散失、产品结构严重老化等造成龙凤服装“提价无市、不提亏损”的现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