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启动“东桑西移”工程以来,全国茧丝原料生产的第一基地广西如今已经成为“东桑西移”首接区域,但多数市县目前还处于“茧多丝少绸零”的阶段,广西桑蚕业发展亟待突破这一瓶颈。
有关数据显示,进入21世纪,我国桑蚕业已经由东部向西部大规模转移,东部地区桑园面积、饲养量、蚕茧产量明显减少,蚕茧产量占全国比重由2000年的51%下降到2007年的40.5%。
作为全国蚕桑第一大省区,“十五”以来,广西桑蚕业突飞猛进。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副厅长韦祖汉介绍,广西桑园面积已从2000年的30万亩增加到2007年的202万亩;年养蚕量从85万张增加到560.6万张;产茧量从2.95万吨增加到20.52万吨,从全国第六位跃升至第一位,占全国四分之一。
然而,专家介绍,广西蚕丝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对蚕农的技术培训和风险教育欠缺、鲜茧的收购价格浮动大、农民种桑养蚕收益偏低、蚕茧生产物资供应管理不完善、茧丝绸产业链不够完善、桑枝等未得到合理利用而对环境造成了污染等难题。
2008年上半年,广西有关部门在部分蚕区调研发现,许多农民对桑园生产管理的投入大大减少,甚至放弃管理,占广西桑园面积约30%的河池市,上半年蚕种发放量同比减少20%左右,宜州、环江、东兰三县(市)有15%~20%的桑园出现肥培管理差、桑枝不按时夏伐、桑树病虫害发生严重等放弃生产管理现象。
广西壮族自治区招商局局长陈端喜说,桑蚕产业的高附加值是在茧丝之后的纺织、印染、服装加工等环节,“目前,广西拥有缫丝企业60多家,蚕丝产量8149吨,总产值已达23.76亿元,销售收入19.54亿元,但利税税收只有9400万元,利润总额才3000多万元,这些数字说明广西仍处在原料生产、原料销售阶段,农民增产不增收不可避免。”
日前在广西举行的“广西·河池蚕丝产业可持续发展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为广西“优茧优丝”战略出谋划策。
中国丝绸协会会长弋辉建议,广西茧丝产业发展应从主要靠量的扩张向主要靠质的提高转变;要完善体制和机制,切实维护蚕农根本利益,保护蚕农种桑养蚕积极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走出适合本区域茧丝绸业发展的道路;政府加强管理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确保茧丝绸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