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做不完的订单,经常加班生产。”这是记者在国内最大的毛织品生产和集散中心广东东莞大朗镇采访多家毛织企业后听到的声音。
由于当地较早推动产业转移和扩大内销,实施升级转型措施,毛织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和整个产业的配套能力显著提升,国际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显著增强。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寒流”来袭的今天,我们在大朗镇感受到的是多数企业仍能保持正常生产的浓浓“暖意”。
纺织业应对危机有信心
“中国羊毛衫名镇”大朗镇是国际毛织产品研发、生产、集散的中心之一,以大朗镇为中心的产业集群聚集了近万家毛织企业,毛衣年销售量超过12亿件。每年有8亿件毛衣在大朗镇集散,它生产的毛衣60%出口到意大利、美国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称作“世界毛织之都”。
在颖祺实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500多台先进的电脑编织机正在不停运转,办公楼大厅、过道里也堆满了原料和包装箱。厂长陈伟波告诉记者:“我们的订单一直做不完,除了自己开足马力生产外,还请周边200多家小厂代工。”
颖祺公司是香港茂荣集团的内地总部,年产针织服装1300多万套,产品90%出口。这家公司去年的产量达到1700万件,虽然今年以来纺织业频频遭受不利因素的打击,但全年产量将超过2000万件,增长20%。
参加了刚刚闭幕的第七届中国(大朗)国际毛织产品交易会的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的专家表示,大朗的情况与今年以来全国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30%、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感到了中国纺织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信心。
增强产业链抗风险能力
大朗镇党委书记尹景辉说:“大朗镇的毛织业之所以在全球金融危机之下仍然能保持内外销两旺,主要得益于及早进行了产业转型升级和引导企业扩大内销。”
据尹景辉介绍,大朗镇在2006年便开始通过政府推动和企业主导相结合,按市场规律推动产业转移和升级转型。在广东省内建立了东莞大朗(信宜)产业转移园,并与江西、湖南、广西等地建立产业转移联系,转出低端工序。位于粤西山区的东莞大朗(信宜)产业转移园已吸引了12家企业落户,转出了织片、缝盘等劳动密集型工序,解决当地就业5.5万人。
香港茂荣集团主席李谋任说,产业转移解决了招工和劳动力成本上升问题,完善了产业链条,提高了成本控制能力。
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进一步增强了大朗镇毛织品抵御金融危机影响的能力。
增强“中国制造”竞争力
东莞东晟羊绒制品有限公司原来是鄂尔多斯公司的一个加工基地,2006年该公司认识到贴牌并非企业的长久之计,便注册了“印象草原”的品牌,定位为“做中国羊绒衫量体定制的专家”,不断推出成系列的自主产品。
东晟公司总经理李胜利说:“随着加工制造业成本的增加,附加值不断降低,贴牌类生产企业肯定越来越难生存,但是如果创立自己的品牌,虽然一开始很困难,但最终能使企业生存得更久、更好。”
尹景辉说:“为了推动毛织产业结构从加工制造环节主导转为研发和市场主导,大朗镇积极推动传统毛织业提高研发能力、创立自主品牌。”
为提高企业的研发设计能力,大朗镇于2006年成立了东莞市毛织服装设计师协会,研究服装流行趋势,定期开展职业培训。2007年以来,大朗镇与西安工程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研究生实践基地,并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开展服装设计和营销管理方面的研究和创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尹景辉表示,大朗镇目前拥有1000多名中高级设计师,1万多名技术骨干,并成为全世界电脑编织机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完善的产业链和高效的产能形成了突出的产业优势,增强了抗风险能力。
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负责人表示,在国际金融危机之下,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纺织品更加具有竞争力,部分欧美品牌企业出现经营困难正是我国纺织企业改变在国际产业链中地位的机会。纺织品服装出口创造了我国50%以上的贸易顺差,吸纳了2000多万就业人口,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分量。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保护和增强“中国制造”的实力,以便在世界经济转暖的时候乘势出击,显得尤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