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使中国建成世界第一纺织大国。 30年来,中国经济建设持续高速发展,为中国纺织工业的大发展创造了最重要的需求和最根本的推动力。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模式的改革开放已把中国建成世界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中国纺织工业的纤维加工总量从1978年的276万吨,占世界总量的10%,发展到2007年的3530万吨,约占世界总量的40%。 改革开放为中国纺织工业开辟了世界最大的国内市场。目前,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的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为23%,内销比重比2000年的67%增加了10个百分点。 早在1995年,中国就取得并一直保持世界第一大纺织品服装出口国的地位。 纺织工业从业人员从1978年的337万人增加到现在的2000多万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从业职工占全国规模以上企业职工人数的比重从1/20上升到1/7,从业人员中80%左右来自农村转移劳动力。纺织行业成为解决就业和农村城镇化越来越重要的民生产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使中国纺织工业迎来了由大变强的新机遇。 新世纪的前8年,由于产业升级的推进,中国纺织工业迎来了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 尽管从2001年到2007年,纺织行业遭遇到国际贸易保护、国际油价持续高位、国际金融动荡和国际市场疲软的不利形势,在众多不利因素影响下,纺织工业仍然保持平衡较快发展。按可比价2007年与2000年相比,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从业人数年均增长5.88%,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9.24%,7年增长2.43倍;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09%,7年增长2.6倍;利润总额增长23.47%,7年增长3.37%;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2.06%,7年增长1.22倍;行业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8.65%、7年增长2.31倍;出口按可比价年均增长14.63%,7年增长1.6倍。2001~2007年共出口纺织品服装7354亿美元,是1978~2000年22年的1.64倍;2001~2007年,7年间增加的固定资产投资是前22年的95%。这些数字表明在新时期纺织工业增长方式已经在不断改变,资本有机构成已大幅提高,技术进步和自主品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2007年每新增1亿元固定资产,增加用工386人,比2002年减少424人。 纺织工业在新时期的进步,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打下了牢固的基础,金融和经济危机是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的周期性挑战。 尽管目前行业面临的形势如此严峻,但我们仍能从危机中看出,新世纪以来,由于产业提升,行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在世界纺织业普遍处于困境的情况下,我国仍有规模以上30%的13652户企业,在1~8月份平均销售增长24.42%,利润增长52.12%。广大企业在这次危机中的不同表现,表明状况好坏主要取决于企业的技术水平、创新软实力、自主品牌价值和管理水平。 坚持科学发展是纺织工业承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支柱产业作用的必然选择。 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中等发达国家,纺织工业的担子更重,责任更大。 我国纺织工业在发展中延续和提升比较优势是新时期巩固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以增强产业创新能力为核心,提高科学技术和品牌的贡献率,是化解发展瓶颈问题,建成世界第一纺织强国的动力。 中国纺织工业要实现纺织强国的目标,必须破解一系列发展中的问题。这一切要靠以增强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大行业硬实力和软实力建设,提高科学技术与自主品牌的贡献率。第一,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推动重点科技攻关、研发成果转化和推广,推进全行业产品差异化水平,从纤维材料、生产工艺装备到最终产品,加大企业自主研发强度,提高产学研和产业链集成创新水平,加大技术改造规模,大力普及先进工艺和产品功能、性能创新,提升质量档次。第二,应对跨国垄断性品牌的压力,要靠加快自主品牌培育和扩展,提倡技术生产力和文化生产力的有机结合,促进质量、创新、快速反应与社会责任四位一体的品牌文化建设,构建品牌设计、生产和营销网络,开拓国际国内品牌供应链和价值链。第三,面对国际更低的劳动力成本的挑战,围绕比较优势在国内的提升和梯度转移,防止比较优势因结构调整而中断,加大企业结构、行业结构、区域结构的调整,提高跨国配置资源的水平。推动从OEM向ODM、OBM的比较优势提升,促进优势产业链整合,瞄准国际前沿技术,加强国际合作和自主研发结合,拓展开放式创新局面。第四,面对占行业99.4%的广大中小企业,特别是对当前占行业总数2/3的困难企业和广大规模以下小企业,加大公共服务,提高产业集群社会化功能,在质量、研发、信息化、物流与市场、培训、节能减排等领域发挥创新服务平台作用,使结构调整平稳深入有序地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