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纺织服装、皮具箱包、塑胶制品、玩具到家具,中国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纺织服装工业,堪称“衣被天下”。但福兮祸所伏,中国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成功也为自己招来了众多的阻力:贸易保护主义,成本上升和由此而来的产业向其它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压力……全球性经济危机更令中国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遭遇数十年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当此之时,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计将安出?
在指导思想上首先需要接受全球市场萎缩的现实,避免追求保持原有市场绝对规模的不切实际的目标。虽然危机之际需要通过各种政策工具来保护我们的海外市场,尽可能维持出口规模不至于过度萎缩,但盲目的“保出口”不应成为目标,“保出口产业”才是我们的适当目标。我们应当提的不是“保出口企业”,而是“保出口产业”,因为企业有生有死很正常,我们不能保证所有的企业都能继续生存,但要保证整个产业的生存发展。
不仅如此,还要做好危机持久的准备。无论我们多么期望这场危机尽快过去,必须认识到,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可消除的痼疾,从最短促的基钦周期(存货周期)到最长的康德拉捷夫周期(长波),完整的周期长度从3-5年到45-60年不等,对应的下降阶段从一年以内到四五年,乃至10年左右。特别是康德拉捷夫长波,其兴起与下降阶段通常与重大技术创新的兴起和消沉相联系,致使其下降阶段往往格外漫长,甚至长达10年左右。从2007年3月1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因无力偿还到期债务而引发次贷危机至今已两年,鉴于目前极度缺乏重大科技创新等迹象,国际经济当前面临的危机未必没有可能是康德拉捷夫长波的下降阶段。
有鉴于此,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做好危机旷日持久的准备。
在寻求走出危机和发展之路时,就整体而言,中国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坚持切入价值链中高增值环节与持续占据价值链低增值环节并举的方针。“重塑中国品牌”!——数年以来,产业升级的呼声已经非常高涨而占据了压倒性优势,中国企业必须努力占据国际分工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已成普遍共识,但仍然要强调不能完全放弃所谓的低端环节,仍然需要继续占据相当一部分所谓的低增值环节。
为什么?首先,中低收入群体永远是社会的大多数,中低收入消费者永远占世界人口的多数,对于他们来说价格永远是赢得他们青睐的最具竞争力的手段,我们不能把这个最广大的市场拱手让人。
第二个原因是中国需要众多的就业机会,而仅仅为数百万、千把万所谓高收入群体服务绝不可能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我们只有占据这种劳动密集的产业,才能提供众多的就业机会。
在寻求走出危机和发展之路时,中国需要确立大国思维方式。
要点之一,对某些拟议中的出口激励措施需要通盘考虑。以零税率出口为例,这是众多劳动密集型产业所期待的,纺织服装业界就普遍期望政府再次提高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从15%提高到17%,实现零税率出口。虽然从理论上说出口退税是一个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中性的贸易政策工具;但是正如恩格斯所说,只要涉及人的利益,哪怕是数学公理也会受到攻击,零税率问题的关键不是理论,而是我们的贸易伙伴们是否愿意承认这是一种中性的贸易政策工具。如果我们的贸易伙伴普遍有借类似由头挑起恶性循环式的“财税倾销”的倾向,那么普遍实行零税率的出口退税政策就是得不偿失的。归根结底,我们需要对财税政策准确定位,不能指望这种财税政策是帮助许多企业维持落后的经营模式。
大国思维方式的要点之二是看到危机中的契机。所谓“危机淘汰竞争对手效应”,指的是在世界性经济危机期间,所有企业都难逃冲击,但宏观经济稳定性较好国家的企业将有更多机会幸存下来,这样,对于幸存企业而言,危机发挥了为他们淘汰竞争对手的作用,订单总量虽然比危机之前减少,但更多地转移集中到了幸存企业这里,反而推高了他们的市场占有率。由于中国宏观经济稳定性超过其他国家,在此次危机中必然会感受到危机淘汰竞争对手效应;由于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海外竞争对手主要位于发展中国家,他们虽然可能具备成本比我们更低的所谓“优势”,但其国家宏观经济稳定性比中国差得很远,在危机当中会比中国同行更早地成批倒下。事实上,这种效应已经在出口中开始体现出来了。
海外投资是当前的热门话题,劳动密集型产业海外投资的重要目标之一当然是切入价值链的高增值环节,即流通和品牌等等环节。流通和品牌,哪个环节更为优先?答案是在国内市场上面,品牌为先;而在通过投资开拓海外市场上面,短期内应该是流通为先。为什么?因为通过占据流通环节,我们能够较快地提高我们整个出口的收益率。根据笔者走访所见,中国企业通过在海外设立全资销售子公司,通常能把自己出口价格提高30%-40%;但中国本土品牌要想占据国际市场的主流,还有待于中国综合国力和综合文化地位的上升。即使是中国企业要想收购西方大品牌,至少在短期内也是很难运营好的,因为西方大品牌一旦转移到一个发展中国家企业手里,就会在西方消费者眼里贬值,无论是TCL收购欧洲品牌,还是联想收购IBM PC,都证明了这一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然只能选择在海外市场上面发展投资,必然只能是选择短期内流通为先,而品牌只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