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别于2008年末“中国纺织企业经营管理者问卷调查”首次公开时的试探性态度,当它在2009年7 月16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召开的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会上再度呈现时,一份数据翔实且经过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系统论证的《企业经营者跟踪调查报告》业已装帧成册,伴随调查结果的公布在会场内传阅。 记者依稀记得,上回拿到调查报告,距离当期分析会结束整整滞后了一个季度。经过首次模式探索,在及时跟踪企业家反馈的基础上,这次问卷调查的成熟度有了质的飞跃。比之上期发出问卷近600份,在两个多月内获取113份有效问卷,此次发出的700余份问卷,几乎在一个月内即收回有效问卷173份,有效回收率达24.71%。
在积极探讨行业复苏进程,特别是振兴规划起步实施的关键时期,了解企业运行质量和发展环境的变化,对判断当下、指导后续工作意义重大。按照最初的设想,这份调查报告除了供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领导决策参考外,还将反馈给参与调查的所有企业,为经营者掌握行业发展新趋势、开展下阶段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借鉴。 因为所承载的使命,也因为问卷覆盖的企业数量始终未能达到理想中的200~300家,其汇总结果与宏观口径是否存在偏差,就成为该调查进行到第二轮的主要矛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纺织企业家联合会会长王天凯认为,这项工作若要形成常态,取决于眼下对其突出优势和薄弱环节的深度剖析。
求真务实贯穿调查全程 深入潜伏打探行业真容
记者: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反映了运行企业的哪些主要特征?
王天凯:可以简要概括为:生产要素指标、整体经营状况回升,外销依然疲软;成本和价格间的矛盾较为突出;能源、原材料、资金、劳动力、就业等问题都在缓解,信心指数逐渐恢复;经营压力有所减轻,当前遇到的最主要问题集中体现在出口需求不足。
记者:是否能够依据这些特征判断行业发展的真实状况?
王天凯:对企业微观运营环境的抽样调查,印证了宏观分析做出的“企稳回升”判断,应该说两种统计途径得出的总体思路是一致的。 但也应该看到任何一种调查方式都各有利弊,问卷调查固然因为企业分布的局限性造成对某些地区的真实状况辨别有误,但也因为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纵向布局,而显现出宏观统计不易看到的规律性特征和结构性变化。
记者:两种统计方式的互动格局,是否将形成今后行业经济运行分析的主要支架? 王天凯:现在看来这种必要性已经越来越突出。行业内的统计分析最终目的着眼于指导具体的生产经营环节,纯粹的数字解读若不结合实际案例,只能停留在表面。例如,单看规模以上企业今年1~5月的主营收入和工业总产值,可以提炼的信心依据微乎其微,虽然二季度环比增长,但总体仍然是恢复性的。但是,经过分地区、分行业、分所有制结构的细化分析后回头再看,未来行业增长的两大引擎就非常清晰地摆在面前。
从产品结构调整来看,规模以上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42%。其中,私人控股企业表现最为突出,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7.87%。这种所有制结构与占有较大比重的服装、家纺、产业用三个行业结合起来分析,其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0.8%、7.4%、5.8%;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6.6%、15.6%、16%。这足以说明,私人控股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十分显著,而作为最接近市场终端的部分,其运行质量和效益表现预示了产业链上游的全线拉动效应。 从区域结构调整来看,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超过10%以上的地区包括重庆、四川、江西、湖北、安徽、贵州、湖南、青海、山东等;利润增长排在前列的也大多集中在这些省份,可见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进程中,中西部地区已经成为拉动行业整体上行的主要牵引力量。
记者: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中国纺织企业家联合会将有针对性地开展哪些后续活动?
王天凯:数据结合案例是我们倡导的科学分析理念。例如,目前对区域结构调整的硬件分析多于软件,实际上企业在转移过程中更加看重政府支持力度、办事效率等软环境的适宜程度。我们希望通过各种方式引导企业在转移步骤中控制两个极端:首先要有门槛,对落后产能要格外慎重;其次要循序渐进,不能一开始就要求对方把新技术、新产品甚至总部都转移过来,从符合当下的生产规模和技术要求起步,在逐渐形成一定的工业基础和承接氛围后,自然会吸引研发和信息前端进入。企业家联合会在研究产业转移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案例采集,今后还要在具体操作层面给予企业理论结合实际的指导。
采点不均造成局部背离 市场需求主导问卷功能
记者:您曾说过,问卷调查的基本功能在于弥补统计分析的不足,及时跟踪行业运行过程中的难点、疑点和热点。现在看来实际效果如何?
王天凯:目前来看,对于基础数据的采集已经较为充分和全面。虽然结果显示企业运行状况与宏观走势基本一致、又不完全一样,但基本属于企业采点分布不均衡造成的局部背离。这既是问卷调查的局限性,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它的必要性。 以此次调查结果与实际存在出入的西部地区和小型企业运行实况为例:调查显示西部地区小企业困难突出,而实地调研和统计报表的结论却恰恰相反。从上半年来看,中部5省和西南3省(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江西、四川、重庆、贵州)生产增长迅速,利润和效益反映均不错,说明区域结构调整带来的成效正在显现。
记者:问卷回收数量始终未及预期,是哪些因素造成了操作层面的难度? 王天凯:此次调查共发出问卷700余份,比上次略有增加,因为具体实施始于6月、截至7月13日行业分析会前夕,时间上不及上期宽裕。在回收的173份有效问卷中,有大约30~50份是最后阶段在专人跟踪下勉强完成的。不能否认上期调查结果的及时反馈,以及在推广过程中为企业提供的参照价值,构成了此次调查的扩容基础,但实际回收情况与理想值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 我们一直强调回答问卷的原则是简单直观,不超过1个小时、不需要翻阅报表即可填写完成。此次调查的59个问题中,除了生产要素指标、整体经营状况等方面基本沿袭从前,还针对行业发展的新热点补充设置了一些软性问题,例如区域结构调整战略、振兴规划实施效果、对行业和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预期、对调查活动的评价和建议等,问卷的功能涵盖大大超过从前,但也因此增加了回收难度。
记者:今后将采取哪些办法解决功能性与普及性兼容的问题?
王天凯:一定规模的采样、一定范围的覆盖,是维护数据真实客观的基本保障。为了使企业分布更趋合理,我们将兼顾大中小、东中西、产业链不同位置,以及振兴规划实施过程涉及的兼并重组、区域转移、出口骨干企业、品牌企业、有代表性的中小企业等等。
同时,在问卷发放和回收技巧上也将有所改观。除了正常的景气指数调研,凡是行业实施振兴规划所要把握的关键点,都应当在问卷设置中有所体现;就目前来讲,保增长和调结构如何相互结合,是问卷结果要重点关照的。
眼下“满地撒、随意回”的工作方式也是不可取的,今后要变成有针对性地给、有专人负责收回。尤其是将经过两期考察确认参与积极性高的企业固化下来,列为重点关注和跟踪的对象,在目前100家左右的基础上,发展到理想中的200~300家,切实做好跟踪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