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行业总体目标是:纤维加工总量不低于全行业1/3;针织服装比例达60%以上;科研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平均达2%;劳动生产率翻一番,从30万元提高到60万元/人年;培育立体市场网络及百家知名品牌企业;科技人才比例翻一番。
2010年11月17~18日,中国针织工业协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五届一次理事会议在江苏常州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第四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各分支机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中国针织工业协会第五届理事会,协会新一届常务理事、新一届会长、副会长及秘书长。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张延恺任名誉会长,杨世滨当选为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许坤元、王天凯等出席了会议。
为表彰企业和个人为行业所做出的贡献,本次大会第一次设立中国针织行业科技贡献奖、中国针织行业品牌贡献奖等十大奖项。
我国针织业经过30年来的发展,特别是近10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编织、染整、成衣等工序相互配套,产业链相对完整,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的产业体系。“十一五”是针织行业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全面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实现快速发展的时期,“十二五”期间针织行业又将提出新的发展目标。
“十一五”大提速
劳动生产率达31.63万元/人
杨世滨在大会上介绍,“十一五”期间国际形势跌宕起伏,前半段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后半段则经历了严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但针织行业在全体会员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仍取得了快速发展,实现了全行业大提速,取得了针织––纺织三分天下占其一的优异成绩。具体表现是:针织产品占服装比重达55%,针织产品占装饰用比重约为15%,针织产品占产业用比重约为20%,合计折纤维耗用量1200万吨,约占纺织服装纤维加工总量3700万吨的1/3。
从企业发展状况来看,2009年,行业内规模以上企业8475家,比2005年累计增长53.4%;从业人员147.9万人,比2005年累计增长9.7%;工业总产值3795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81.2%;行业利润总额136亿元,较2005年增长61.9%;资产合计2867亿元,比2005年增81.7%。另外,人均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2005年,劳动生产率为16.96万元/人,2010年8月统计数字显示,行业人均劳动生产率达到了31.63万元/人。
“十二五”注重“行业四化”
目标纤维加工量占全行业1/3
在提高行业运行质量和科技贡献率总体思路的引领下,“十二五”不再以量的增长为目标,而是从产业发展趋势、节能减排、低碳、产业链、设计研发、标准制定、标准体系建设、专利技术、高端交易会、交流平台、国际合作、人才队伍培养、组织建设、产业集群转移等方面入手给出了总体发展构想。
在杨世滨代表中国针织工业协会所作的“十二五”行业发展构想报告中,他认为未来十年影响中国经济成长的新因素及含义都将有所变化,世界经济将进入低速增长,预示着出口导向必然转向扩大内需;剩余劳动力不再充裕,意味着低成本制造不再具有持续的竞争优势;人口红利趋于消失,意味着投资驱动经济增长能力减弱;节能减排成为世界性趋势,意味着资源消耗性经济难以维持。在此前提下,中国针织行业“十二五”产业结构框架将是:大部分企业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快速实现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同时转变发展方式,寻求更科学更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道路。同时,行业将着力加强高性能纤维的应用,如大力发展经编产业;加强色纺、色织产业的发展,提高行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十二五”行业总体目标是,纤维加工总量不低于全行业1/3;针织服装比例(以金额来计)达60%以上;科研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平均达2%,劳动生产率翻一番,从30万元到60万元/人;培育立体市场网络及百家知名品牌企业;科技人才比例翻一番;在继续强化“标准、市场、设计、人才”体系的同时,高度关注行业的“四个化”,即包容性增长化、生活方式低碳化、市场营销网络化、行业发展时尚化。
生活方式低碳化方面,重点是低碳的标准与认定,以及低碳生活方式的培养;市场营销网络化方面,将高度关注销售网络和网络销售,同时重点推动针织产品的标准建设,因为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基于网络技术的交易平台快速成长,而网络交易的初期十分适合易于标准化的针织产品,同时高度关注内需市场,倾力打造中国国际针织博览会,搭建市场展示、交易平台;在发展行业时尚化方面,要努力实现技术向产品的转化,以及产品向商品的转化,并最终实现利润,真正实现服装兼有的衣着和文化传递两种功能。(纺织服装周刊)
(E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