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部地区服装大省,河北近年来发展势头一直不错,全省服装企业已发展到40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80万人,去年出口金额超过20亿美元,已经形成容城服装、辛集皮衣、宁晋牛仔、安新羽绒、清河羊绒和卓达服装产业园这六大区域性服装产业集群。80%以上的企业从原来单一的外贸出口发展为多渠道、多口岸经营。根据中国服装协会2006年上半年的行业运行概述表明,河北省今年上半年在中部地区服装产量排在江西之后位居第二,去年同比增长30%,稳步增长势头不减。
即便如此,位居中国服装产量前10名的河北,其年产值却与同样排在前十位的广东、浙江、江苏等沿海省份相差悬殊。与此同时,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河北省只有“雪驰”羽绒服、“鸣鹿”衬衣、“大羽”羽绒服寥寥几个中国名牌,而河北省名牌也只有“比琦”衬衫、“伴纵”牛仔服等10多个品牌而已。
那么,河北服装在下一个5年,应该从哪方面人手实现持续发展呢?
河北省服装产业“十一五”计划把“名牌战略”作为实现跨越的途径,显示出创自己的名牌的决心。但记者看来,创名牌并不是河北省提升服装产业的惟一途径,“一夜成名”时代已经过去了,需要因地制宜,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式,两条腿走路。
收紧拳头 主打“招商引资”
近两年,河北省也在不断探索这个问题,究竟如何使河北服装实现质的飞跃?河北省服装协会会长刘连红认为:“沿海地区服装产业梯度转移是大势所趋,就河北省服装行业的发展现状看,要想发展自己的名牌服装首先还是要夯实基础,‘提高加工能力,招商引资,承接梯度转移并借此向沿海服装产业发达地区学习,这样才能提高河北服装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如何承接梯度转移,刘连红首先考虑到当地服装产业的自身特点。河北服装企业大部分散布在县、乡、村,点多、面广、经营分散。受过去长期计划经济和小生产经营方式影响,全行业普遍粗放性经营。相当一部分规模小、技术开发能力弱的服装企业,难以形成加工资源的整合优势,资金匮乏,竞争力薄弱,难以自营品牌。近两年来,针对服装产业发展“散”的问题,河北省开始加大力度发展产业集群。希望通过整合服装资源,“收紧拳头”,真正形成产业集群效应。目前河北省已经形成了六大区域性产业集群,为外省服装企业落户河北提供了条件。 作为河北省新建的卓达产业园,位于石家庄车程40分钟的经济开发区内,2002年投入使用后目前一期入驻率高达95%左右。并且企业基本都属于中小型企业。二期建成后将形成百万平方米的大型产业集群地。园内配有物流中心、通讯营业厅、仓储中心、职工宿舍楼等多种配套设施,并且入驻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量身订做厂房,这在国内的服装产业园中是并不多见的。“产业园的一期整体规划是根据河北省服装产业的发展现状来定义的,希望通过产业园这个整体把小而散服装企业聚拢起来,发挥整体规模优势,带动河北服装整体发展。二期会更多关注外省服装企业。”该项目招商部经理张建亚介绍说。
此外,“招商引资”也成为河北服装工作的重点。对于一些知名品牌制定了一些相关的优惠政策。磁州作为河北省的童装产业基地为吸引知名品牌投资,决定只要知名品牌的投资审核合格就可以免费得到当地100亩土地作为厂房用地。卓达服装产业园在2002年6月投入使用之时,也订立了很多优惠政策,如三年内免交房租,作为国家级开发区外商独资可与国内企业享受同等待遇等。产业园二期正式投入使用之时还会订立相关优惠政策招商引资。
寻求外脑培养自有技工
耿庄桥镇作为北方重要的牛仔服装生产基地,这两年也开始重视与外省、市牛仔服装生产企业的合作,并已经形成一种趋势。目前全镇大约有15%左右的企业与外省企业联营。据宁晋耿庄桥镇书记蒋顺介绍,这是由于近几年沿海地区的一些小企业面临着劳动力成本增加、环境保护要求提高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些小企业开始无力承担,但他们又不愿意放弃市场,于是与耿庄桥镇的牛仔服装企业合作联营。这种联营是由当地企业出厂房、设备、劳动力,由外省企业提供技术人员、高新设备,并由他们负责产品的销售。“这看起来向我们在做贴牌加工,实际不然,我们与联营企业在合作时规定了产量,我们给自己生产的产量要远远大于给他们的,”保护“了自己的品牌。这样一来,外省企业有了新的生产基地,本地企业学习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营销手段,可以说获得了双赢。”
河北省服装制作工职业技能大赛在卓达服装产业园举行,培养服装业的“蓝领”也是近两年河北服装协会颇为关注的。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河北汉维制衣有限公司作为少数打人中高档市场的品牌之一,也同样面临用工难的问题,“汉维”今年的缺工率达到了30%。专业技工短缺已成为制约服装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刘连红谈到:“举办‘全省服装制作工职业技能大赛’的目的
就是要向社会公众传递一个信息,优秀的‘蓝领’技工在服装行业备受尊敬,再加上优厚的薪酬,相信会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加入到服装行业中来。”
来源:服装时报 本网责编:Smi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