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接到甘肃省某县读者来电:他的侄子在县一中读高三,因学习成绩较差,被学校要求选择艺考,以提高学校的高考升学率。
快速发福 就业严峻
随着高校艺术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艺考热”连年高温不降,把参加艺术考试作为升学敲门砖的现象相当普遍。社会对艺术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如何?走出艺术教育殿堂后就业情况怎样?人们对此颇为关注。
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设经济类专业类似,如今绝大多数综合性大学设置了艺术类专业,师范类和理工科院校及独立学院也积极跟进。每年的艺术类专业招生如火如荼。来自教育部的统计表明,近几年,在招生增长过快的专业中,艺术类名列榜首。2001—2005年,全国高校艺术类本科招生增长近2倍,年平均增幅高达30%。转眼几年过去,这些学生已陆续毕业。在全国大学生就业压力普遍较大的背景下,艺术类毕业生是否“风景这边独好”呢?事实表明,他们的就业形势总体上也不容乐观。今年6月,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发布的《2004—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部分专业就业率区间分布》显示,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尽管有些学校的部分艺术专业就业率较高,但还有一些艺术类专业的就业率低于60%。
渠道多门槛低 从业很灵活
由于专业特性,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呈现较为灵活的特点。近年来迅猛发展的文化产业,为艺术类毕业生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这些岗位虽然并不十分诱人,但对于一般院校的艺术类毕业生而言,也不失为工作机会。与多年前艺术专业的学生相比,现在的学生少了对艺术梦想的渴求,多了一些务实甚至功利的想法。一些大学艺术专业的老师坦陈这样的看法。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芭蕾系、现任中央戏剧学院舞蹈老师韩鑫说,她的24名研究生同学,毕业后工作和舞蹈有关的不到10人,很多同学都选择了灵活就业,不用受固定单位约束,自由自在。
现在某网站工作的子玉,2004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师范类专业,4年里换了好几份工作。子玉告诉记者,很多同学的工作专业都不对口,许多灵活就业的同学其实是在“漂”着,尽管“漂”非所愿。
在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格日乐图老师看来,与其它专业毕业生相比,艺术类学生要好得多,其原因之一就是艺术类学生就业渠道多、门槛低,拉动艺术专业就业率。之所以出现就业率偏低的统计数据,原因是传统的就业统计方法已不适应新的毕业形势,尤其是对艺术类学生的就业统计。有些艺术类毕业生会组建自己的音乐制作工作室、表演团体或者成立公司,学校很难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做出具体统计。
应用艺术需求大 传统艺术就业难
基于对全国高校艺术专业的了解,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万丽君处长认为,不同院校艺术类毕业生情况各不相同,学校名气大的专业毕业生就业优势明显,同一所大学中,师资力量强的艺术专业更是高出一筹。比如某著名综合性大学的美术专业力量很强,学生就业当然就好,而其音乐专业就相对差一些;某著名师范大学影视艺术专业名家辈出,学生就业竞争力自然就强。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王群老师介绍说,艺术类专业可以大致分为应用艺术类和纯艺术类,前者包括各种设计和制作类专业,后者则指传统意义上的声乐、舞蹈、美术这类专业。从市场需求上来看,应用艺术类人才的市场需求在增长,而传统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渠道相对比较狭窄。
学生就业情况直接影响到学校的专业设置。北京服装学院招生就业工作处孟庆瑶老师说,现在很多学校在艺术类专业设置及授课等方面,更加关注市场需求,注重应用性艺术类人才的培养,将市场需求作为第一要素考虑。
结构需调整 呼唤高素质
虽然开设艺术类专业的学校越来越多,但受高校师资力量、生源素质影响,“粗放型”的艺术专业教育导致许多艺术类毕业生只能从事低端工作。这与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很不相称。
万丽君认为,不论是文化艺术产业,还是国民素质教育,都呼唤和需要高层次的艺术专业人才。即使是从就业角度看,高层次、高素质的艺术人才依然缺乏,饱和的往往是低端人才。因此,我们的高等艺术教育也应当调整、优化结构,协调可持续发展。武汉大学艺术系李琦老师认为,提高艺术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精良的师资力量很关键,学校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精湛的艺术才华,还要加强学生的文化课程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她指出,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类学生应充分利用大学的各种资源,注重综合素质培养,使自身就业方向多样化,提高就业竞争力。格日乐图老师则强调,把好生源关很重要。面对每年百余万的艺考大军,大学在录取工作时要把好入门关,向那些把艺考当敲门砖的学生说“不”,给真正有艺术功底和天赋的学生深造机会。
北京联合大学招生就业处负责人表示,这些年社会对艺术类人才需求还是在增长,为此,在课程设置上,高校在尊重艺术规律和教育的前提下,应更多地面向市场;同时,结合艺术专业的特点,增加自主创业培训,鼓励艺术类专业人才自主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