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时尚地带 | 视频频道 | 专栏天地 | 短信专区 | 读图时代 | 品牌传真 | 首页人物 |半月刊
今日刷新 | 市场联盟 | 协会动态 | 展会活动 | 企业发布 |图讯|
 中纺中心(icctcc)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今日刷新-文章内容 今天是

[专稿]第十一届江苏国际服装节为行业调整振兴引航

--服装节设立江苏省纺织服装业调整振兴规划重大项目展

来源:ICCTCC   责编:猛龙  阅读:    发表时间:2009-9-11 1:35:00  字体:【】【】【

版权声明 我要“揪”错 在线投稿 推荐给朋友 发表评论(0) 【 保护视力色:杏仁黄 秋叶褐 雪青灰 银河白(默认色)


  江苏,是中国的纺织服装大省,是中国纺织服装重要的生产和出口基地,江苏纺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文化底蕴。近年来,江苏省人民政府加大对纺织服装业的扶持力度,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江苏正沿着由“纺织大省”向“纺织强省”的道路不断前进。

  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江苏纺织工业的发展遇到了严峻挑战。为了支持和引导纺织工业的健康发展,继国家出台《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后,江苏省政府出台了《江苏省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了江苏纺织工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政策措施和重点工作。振兴规划的出台犹如黑夜中照亮船只前行的灯塔,极大提升了江苏纺织企业的发展信心,增强了行业的发展后劲。经过未来三年的调整和振兴,江苏纺织工业将步入新的发展阶段,迎来新的辉煌。江苏国际服装节肩负起落实行业振兴规划,为企业调整交流搭建平台的重要使命。

  在本次服装节的展馆中,组委会专门辟出600平米的展位,对《江苏省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的调整振兴重大项目进行展示和说明。

  根据《江苏省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说明江苏省将会以建设产业结构优、创新能力强、品牌影响大、市场占有率高、拥有核心竞争力和完整产业链的纺织工业基地为努力方向。到2011年,实现以下目标:
 
  技术装备。提高先进技术装备比重,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和精梳机比重提高到75%左右,其中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等市提高到90%左右,达到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产品档次。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吨纤维创汇值比2004年提高30%,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新型差别化化纤率比重超过50%;印染后整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出口服装面料自给率超过85%;服用面料、装饰用和产业用纺织品的比例构成达到45 : 30 : 25。争创中国名牌85个、中国驰名商标25个。
 
  企业管理。大力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和标准化工程建设,研究推广应用具有行业特点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电子商务系统、制造执行系统(MES)等,企业应用面达到50%左右。
 
  产业集中度。推进产业集聚,形成化纤、棉纺织、毛纺织、茧丝绸、印染、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纺机纺器等10个影响力大的产业集群;争取有10家企业进入全国纺织企业50强,培育10家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
 
  市场占有率。在保持国内市场领先地位的同时,稳步提高纺织服装出口,力争出口总额占全国20%左右,占全球5%左右。
 
  产业水平。巩固在国内同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3万美元/人,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销售收入达到1160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其中2009年、2010年分别实现销售收入8500亿元和9900亿元。

  三年规划中的重点任务和项目有:

  (一)开发应用化纤新材料。
 
  重点发展新一代多功能、高仿真、超细旦、混纤丝等高附加值聚酯短纤及长丝,推进具有“新合纤”特性的仿真丝、仿羊毛等高档面料一条龙开发。积极发展碳纤维、芳纶等高性能纤维和导电纤维、抗菌纤维等功能性纤维。加快聚乳酸纤维、炭素纤维和芳族纤维等高技术纤维、生物质纤维材料和多功能、复合型差别化纤维的开发及应用。充分利用棉绒、秸秆、麻杆、棉杆等农作物副产品以及竹子、速生林和其他植物秸秆的资源优势,推进可再生、可降解生物质纤维的产业化,提高纤维素纤维的比重。
 
  (二)发展高附加值棉纺产品。
 
  推广应用清梳联合机、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发展新型纺纱技术和细络联工艺流程,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高支精梳纱、高档防羽布、高档抗皱免烫面料等系列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提高高档灯芯绒、弹力牛仔布系列特色面料产品以及替代出口服装中进口面料的产品档次。开发多种纤维混纺面料、交织面料、提花面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合理配置高速电子多臂和高速电子提花等装置,开发各种产业用和装饰用面料、功能性整理面料,进一步拓展纺织面料的使用领域。
 
  (三)扩大高端毛纺产品比重。
 
  以意大利、英国等先进国家的毛纺产品为赶超目标,开发生产高支、精纺、轻薄型呢绒面料,增加出口,替代进口。采用复精梳、针梳机、无梭织机、缩呢机、罐蒸机等新型设备和先进技术,加强对防皱、防缩、免烫、抗起球、多功能组合整理工艺的开发与应用,提高纱线品质。继续加快对工艺、设备的全程改造,积极采用新工艺,实现毛纺原料多元化,增加花色品种,提高无接头纱比重。积极开发高档纯毛面料、多纤混纺和化纤仿毛面料,以及出口服装所需的毛纺面料,向产业链高端攀伸。
 
  (四)提升印染后整理水平。
 
  积极开发和采用抗皱防缩、防霉、抗静电、阻燃、仿真、多种纤维复合染整等特种印染后整理新技术,提高服装面料的质量和档次。广泛应用电脑花型设计、电子分色、电子制版、电子调色和电子控制系统,大力推广数字印花等新型印染技术。积极研发应用棉型织物节水减排印染新技术,着重推广化学改性淀粉浆料的低成本均匀化规模生产关键技术、新型改性淀粉浆料替代聚乙烯醇(PVA)等合成浆料、化学浆料降解酶低成本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和低温漂白技术等。注重软技术的配套引进,提高天然纤维后整理技术、化纤仿真技术、多种纤维复合染整技术、功能性后整理技术水平,提高天然纤维抗皱免烫、纯棉超柔软、舒适性针织物等各类面料的后整理水平。研究欧美发达国家的环保及生态技术标准,重视“绿色纺织品”开发,加快印染“绿色化”工程建设,积极研制和使用新型染化料和助剂。鼓励印染企业采用中水回用技术,大幅度降低工业用水消耗量。
 
  (五)提高品牌服装市场占有率。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品牌经济比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行业组织和院校合作组建纺织服装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开发与推广中心,建立服装面料监测评价系统、自动裁剪系统、服装设计三维虚拟图形系统、电脑控制多种形式管理、生产的吊挂传输系统、立体整烫系统、立体仓储系统、产品配送中心等先进服装加工设备和技术,引进国外高端人才和培育本土高水平设计人才,提升服装设计开发水平,扩大新型高档品牌服装生产,提高出口比例,争创国际知名品牌。采用新原料、新技术发展针织服装新产品。以江苏国际服装节为平台,加大品牌培育和推广力度,力争培育3-4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服装产品自主品牌。
 
  (六)加快发展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
 
  形成从原料到成套产品,从产品研发、生产加工到市场营销的完整体系。构建家用纺织品研发平台,开发生产具有鲜明个性和丰富文化底蕴的高品质配套化家纺产品,打造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文化思维于一体的具有自主品牌的拳头产品,力争培育1-2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家纺产品自主品牌。重点开发应用农业、环保、建筑工程、水利设施、交通运输、医疗卫生、航空航天、国防建设等领域的产业用纺织品。加快开发栽培基材、土工织物、蓬盖、过滤、保健、防护、骨架、运输工具内装饰和国防用新型材料等。积极参与标准修订和规范,鼓励使用国产化产业用纺织品。
 
  (七)促进丝绸产品提档升级。
 
  以高档丝绸制成品为龙头,以面料开发为突破口,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形成高档真丝、仿真两大系列产品。大力发展改性真丝、膨体弹力真丝和新型复合丝,实现含丝原料的系列化和功能化,开发具有抗菌、抗霉、除臭功能的共混纺丝产品、各类绢丝混纺丝和花色丝等。开拓非丝纤维在丝绸产品上的应用,发展棉、毛、化纤与真丝交络、交织、复合、包缠、混纺的新型高档丝绸面料。不断优化桑、蚕品种,稳定桑蚕生产和茧丝市场,建立农、工、商联动和相互促进的桑、蚕、丝、绸生产经营体系。
 
  (八)增强纺织机械研发制造能力。
 
  根据纺织产业升级和设备更新换代的需求,开展关键制造技术攻关,做好化纤、纺纱、织造、针织和染整等重点新型纺织机械和器材的开发研制。加强节能降耗技术研究,开发生产先进的清梳联合机、剑杆织机、喷气织机、高速加弹机、高速精梳机,加快高效、连续、短流程等节能减排染整设备和在线能源、资源回收再利用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广泛应用电子技术,提高机电一体化和智能化水平。着手研发对利用农作物副产品(棉绒、秸秆、麻杆、棉杆)、竹子、速生林和其他植物秸秆材料的高效、节能、环保处理的技术设备。开发适应“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要求的印染后整理技术设备。

展览的形式丰富多样,包括视频、图片、文字、实物

四季服装街,精品在中纺

本文关键词:江苏国际服装节  行业  振兴  
 相关链接>>
 随机看点>>

更多>>最新文章:

更多>>时尚地带:

中国美院2012服装设计毕业秀[下]

更多>>时尚图讯:



武汉纺大为树织毛衣

近日武汉气温骤降,再次上演一秒变秋天。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学子为校内树木编织毛衣,保护树木。是行为,更是艺术。
(来源:中国纺织报)

更多>>读图时代:



端午节出游爱美女生服装搭配


型男速成法:这种衬衫让你更具男人魅力


秀场实穿 4款印花衬衫造入夏型男

热点文章 TOP10:

联系地址:杭州市杭海路116号中纺中心服装城9F
Copyright(c)2006-2011 ICCTC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571-87825323 邮编:310016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